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行政规范性文件
索 引 号: 005691947/2013-00089 有 效 性: 废止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济政办[2013]46号
标  题: ​关于印发济源市2013年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13-05-09 发布时间: 2013-05-09
关于印发济源市2013年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济源市2013年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3年5月7日

  

济源市2013年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方案

  2013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快产业转型的关键一年。为将《济源市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推动全市服务业提速发展,使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现提出济源市2013年服务业提速发展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为目标,重点实施“旅游带动、商贸提升、物流突破、金融创新”四大工程,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健康养生业、商务服务业、信息科技服务业、房地产等产业,推动服务业快速、优质、高效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竞争力,打造旅游休闲城市。
  二、主要目标
  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增长10%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5%左右。
  三、主要任务
  (一)旅游业。改革创新,整合资源,突出品牌,强化营销,着力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打造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经营体制改革,组建济源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大王屋”旅游格局,实现主要景区“一票通”。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的作用,盘活文化旅游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投融资能力。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文物景点对宗教活动开放,引进有影响力的道教人士,积极开展道教文化活动。出台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旅游文化产业投资者、经营者和旅行社等各方积极性。
  2.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按照“两带一心”旅游发展布局,彰显山水济源、休闲观光特色。南太行山水文化带重点建设沁河峡谷漂流、林山漂流、九里沟景区综合建设、王母洞景区综合开发、小沟背生态旅游等项目,加快推进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旅游开发。黄河精品亲水游乐带重点建设黄河三峡孟良寨开发、大峪湾旅游开发、尚景水岸休闲会所、竹园度假村等项目。中心城区文化休闲中心重点推进济东新区、济渎区域、蟒河区域、龙湖区域、三湖新区、南山森林公园等项目。加快旅游环线道路建设,开工建设林山—王母洞旅游道路、郭木线市区—坡头段一级公路改造、邵吉线方山—坡头,下冶—方山段等项目。
  3.强化旅游品牌推介。集中力量打造“王屋山”旅游品牌和道教“天下第一洞天”文化品牌。加快王屋山5A级景区创建,年内具备申报条件;委托一流院所开发、设计、包装济源旅游产品,丰富产品内涵,开发济源特色旅游商品,形成规模效应。组织实施小浪底观瀑节、王屋旅游节、女娲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在国家、省主流媒体上集中宣传王屋山品牌,利用洛阳牡丹花会、焦作云台山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对我市旅游进行宣传营销;加强与周边景区联动,组建旅游联盟,吸引中转集散客流。
  4.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扎实做好景区吃、住、行等基础条件配套,加快全市景区综合整治提升,修订全市旅游图,完善旅游道路标识体系,提高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规范导游市场,培育导游队伍,提升导游水平。制定星级酒店培育计划,加快旅游酒店建设,签约五星级酒店1家,改造提升三星级酒店1家,新增“农家乐”10家;组织开展“满意杯”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二)现代商贸业。提高档次、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做大体量,为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提供强大的商贸支撑。
  1.大力发展高端商贸业。发展具有聚集效应和产业导向的专业特色楼宇,促进信尧城市广场、曼哈顿商业广场、南华商贸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尽快投用;加快印象新城、丹尼斯轵城店、三维百货二期等项目进度,引进沃尔玛、大张等高端品牌,打造城市高端商贸集聚区。丰富专卖、直营业态,引进名家名店38个;积极发展住宿、餐饮业,引进德泰、中州快捷等品牌连锁酒店、餐饮店25家。培育商贸龙头企业,新增限上企业8家。
  2.加快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建设。编制完善市场和商业网点规划,围绕汽贸、农贸、家具、建材等领域,重点推进玉泉威佳汽车公园、贰仟家汽车广场二期,南街集贸市场二期、亚桥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期,中原国际商贸城三期、中盛商贸广场、新八方家电城等19个市场建设;引进中国(济源)商品博览城、红星美凯龙等大型专业市场。出台特色街建设指导意见,加强凯旋路、屯水街等6条已建特色商业街主导业态培育,加快济渎C区特色街、锦里蜀街、北辰路精品街等特色街建设,全年新建、改造特色街14条以上,验收达标3条以上。
  3.完善商贸服务网络。出台社区商业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建成市级商业示范社区10个;建立全市家政网络服务平台,年内免费培训家政服务人员500人次。建设放心早餐工程固定网点80个,其中第一批30个;完成“万村千乡”农家店信息化改造100个。优化对早点、夜市、地摊和商家促销活动的管理,方便群众生活,营造浓厚商业氛围。
  4.建设富士康综合服务功能区。围绕富士康科技集团发展和员工生活需求,建设富士康综合服务功能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黄河西路商贸服务区;加快推进一期4000套永久性住房建设;服务富士康专业市场建成投用。加强商贸、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设施综合配套,打造西部活力新城区。
  (三)现代物流业。整合资源,完善布局,提升业态,发挥优势,培育龙头,建设豫西北晋东南有色、煤炭、钢铁物流中心。
  1.搞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完成市级综合物流园区、农副产品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规划选址。完善提升克井煤炭物流市场,开工建设五龙口煤炭综合物流园,完成亚太有色金属物流园项目一期。
  2.拓展现代物流业服务业态。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建设集仓储、交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物流基地。重点推进亚太有色金属物流园建立有色金属电子交易平台,开展第三方仓库监管业务和仓单质押金融业务;华铁物流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建设集装箱仓储物流基地,拓展物流业务;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
  3.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支持重点企业物流分离,参与物流园区建设,整合我市物流行业,吸收、兼并运输个体或企业,开展第三方物流,迅速做大做强。抓住大型物流企业在中小城市布点的机遇,引进林安物流等1—2家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布点。组织物流企业A级评定,年内培育限上物流企业5家。
  4.启动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加强与海关、检疫等监管机构的衔接,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积极引进保税物流中心投资商和运营商。完成保税物流中心选址规划,争取两仓(出口监管仓、进口保税仓)开工建设。
  5.推进交通、邮政物流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推进济阳高速、郭木线市区至坡头段一级公路改造、济孟交界—西寺线战备公路等对外交通道路建设,加快客运南站、济源大道西延、西二环北延至克井大街、智能交通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铁路站场等资源,增加铁路交通物流周转量。新增王屋、五龙口尚庄、克井3个邮政支局,加快梨林邮政物流超市、留庄邮政服务中心建设并尽快投入运营。
  (四)金融服务业。创新金融发展政策,完善金融业态,扩大产业规模,发挥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大力引进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济落户。完成德瑞恒通高端装备制造创投基金的设立工作,加快开展创投业务。研究支持证券业发展的优惠措施,争取引进中原证券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扩大业务。
  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做大做强,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支持村镇银行加快发展,年内完成1家分支机构筹建工作。鼓励市担保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提高担保能力。探索发展社区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组织,争取试点建设。设立自助银行网点20个以上,新增POS机300个,进一步提高金融便民服务水平。
  3.强化资金保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全年新增贷款4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城投债二期、中原特钢公司债、豫光金铅短期融资券发行工作,积极开展黄金金融租赁,引导沁北电厂等企业加大使用集团财务公司借款,完成资本市场融资30亿元以上。做好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筹备工作。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争取清水源科技股份公司成功首发上市,柳江禽业公司年内完成上市辅导;积极推进矿用电器等后备企业上市工作。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进农村产权融资,争创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五)健康养生业。着眼于现代健康生活需求,积极开发利用我市的生态、山地、水域等资源,打造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生态医疗健康养护基地,吸引各类消费群体。
  1.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开工建设老年公寓,年内主体竣工。完善“12349”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呼叫平台功能,引入家政、保健、医疗等服务,年底前入网老人达到1500人。培育5个社会服务类民办非企业,新建1家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发放居民健康卡,实现市域范围就医“一卡通”。
  2.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事业。篮球城全年举办赛事活动不少于10场,观看人数超过4万人。引进1家大型体育健身场馆。举办济源市第三届自行车公开赛,参赛人数突破2000人。举办“南山杯”钓鱼比赛。组织多种形式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
  3.积极培育休闲养生产业。围绕北蟒河、五龙口温泉、大峪湾、西霞院库区等重点区域,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鼓励休闲娱乐、健康养生项目投资,完成五龙口温泉休闲项目招商签约工作。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体验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新建1个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六)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完成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核查统计工作,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亿元,培育限上企业2家;围绕济水、道教、愚公等济源特色文化,谋划、实施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实施传媒大厦、济渎庙渊德大殿复建、阳台宫基础设施等项目,完成愚公文化产业园的概念设计、规划布局和土地征用变更手续等前期工作。围绕工艺美术设计、广告动漫等领域,引进1家文化经营企业。安排高层次商业演出活动3场以上,吸引1—2部影视剧来济取景拍摄制作,争取2个精品文化剧目在国家级或省级大赛中获奖,提升济源文化影响力。
  (七)商务服务业。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完成商务中心区修规设计和水电路气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CBD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谋划一批产业项目向商务中心区集聚。引导知名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发展总部经济,重点推进中国通航总部大厦、信息产业港总部大厦、清源水处理研发中心、虎岭集聚区科技商务楼、移动通信枢纽楼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形成与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商务服务体系。
  (八)信息科技服务业。加快推进“智慧济源”建设,实施智慧城市一期工程,推进一批信息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宽带提速等工程,提高覆盖面。积极发展科研科技服务业,新建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家,达成产学研技术服务协议15项,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5家以上,建设5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出台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信贷支持。
  (九)房地产业。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逐步形成高中低结构合理的房地产开发格局。规范房屋租赁业发展和二手房交易;出台加强物业管理意见,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争创省优小区1—2个。引导监理、勘察设计等中介服务业发展,提升房地产业整体档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一是落实现有政策。认真落实现有政策措施,围绕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的服务业发展政策文件,组织服务业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指导服务业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二是优化扶持政策。修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出台服务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重点支持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引导。研究制定加快旅游、物流、等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三是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降低准入门槛,各类服务业企业在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外,各部门一律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前置性审批事项。
  (二)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强化规划指引。完善出台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并做好相关专项规划与服务业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促进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布局、城市规模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二是加强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围绕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谋划一批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建立服务业项目储备库,重点推介招商。三是努力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快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加强服务业旅游、文化、物流、商贸、中介等行业重点企业统计监测,扎实推进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改革前期筹备工作,构建服务业统计监测、核算新体系,推动服务业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四是加快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依托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其中博士、副高不少于10人,完成职业培训4000人,形成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
  (三)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服务业推进机制。建立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听取全市服务业工作汇报,研究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事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服务业考评奖励制度。每年分行业根据发展业绩及其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评比、表彰一批服务业发展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命名一批服务业品牌。三是建立服务业目标考核制度。提高服务业在全市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每年对推动服务业发展成绩突出的镇(街道)、集聚区及市直部门进行表彰奖励。
  附件:1.市直各部门2013年服务业重点工作台账   2.各镇(街道)2013年服务业项目台账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