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文件库>济管
索 引 号: 005691947/2024-00004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 发文字号: 济管〔2023〕29号
标  题: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成文日期: 2023-12-27 发布时间: 2024-01-05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快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管委会各部门,各有关企业: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实施《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推进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进一步加快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强力实施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积极参与“四条丝路”“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郑州“1+8”都市圈等区域建设,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发展为主导,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强化文化品牌建设,探索山水旅游转型升级,推动示范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贡献文旅力量。

(二)发展目标

2023年底,旅游恢复到2019年水平;到2025年,年接待旅游人数力争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全省领先,文化和旅游消费快速增长,交旅融合更加深入。融入全省“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全域旅游公路网基本建成,太行山和黄河两条旅游公路旅游资源吸附能力明显增强,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区建设初具规模,洛济文旅融合成效明显,加快推进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愚公故里 山水济源”文化旅游品牌享誉全国,培育一批新型业态,打造一批康养旅游示范村,推出一批精品演艺,济源文旅跻身豫西北晋东南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和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到2035年,济源文化和旅游品牌深入人心,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典范。

二、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快构建“一核两带多点”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一)打造文化旅游休闲游憩核。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集文化景点、文化场馆、城市公园、游园等休闲场所为一体的城区文化旅游休闲游憩核,依托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对万洋湖、济水东西二源、湨河、苇泉河、愚公湖等进行生态补水,塑造独具特色的滨水文化休闲旅游空间。建设一批主题鲜明、亮点突出、功能互补的文旅消费核心商圈,提升城市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

(二)建设沿南太行生态旅游发展带。深挖愚公移山和女娲补天等神话寓言故事、五龙口猕猴保护区、南太行旅游步道、沁河等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推动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太行天路”1号旅游公路和沿太行旅游公路,构建串联北部山水人文资源的特色风景道。

(三)做精黄河精品休闲度假带。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部署,严守济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底线,构筑沿黄生态屏障,高标准打造“晋豫边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公路”“沿黄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公路”“王屋山道教文化特色旅游公路”“南太行山水特色旅游公路”“南山森林郊野休闲旅游公路”5条旅游公路品牌。讲好济源黄河文化故事,加强对济源沿黄区域的仰韶文化、杜八联、留庄英雄民兵营等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四)布局多点推进全域协同。加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发挥梨林镇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智慧农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特色镇。发挥王屋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对外联通能力,打造以乐居乐游乐养为主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镇。发挥邵原镇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特色旅游等产业,打造商贸特色镇。推动其他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辐射周边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吸引当地农民就近就业。重点打造承留镇花石村、邵原镇双房村、大峪镇王庄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高端乡村旅游目的地。重点推进王屋老街、牡丹园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建设以食品饮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济源食品工业园区,以卢仝茶文化为特点的民俗风情街区,以自然山水休闲观光为特点的康养街区。

三、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扩大文化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

(一)打造山水度假旅游产品。完善重点景区、度假区、乡村、城市等休闲度假设施,推动王屋山、小浪底、济水源等优质山水资源的提档升级,形成王屋山森林康养度假集群、小浪底黄河北岸旅游度假集群、那些年小镇文化度假集群、济水源生态文化度假集群、沁河山水亲子度假旅游集群。推动小浪底北岸旅游度假区、王屋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加快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二)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突出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推进乡村旅游精品化、品牌化、产业化,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积极改造提升乡村旅游环境,充分利用古村古镇、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齐备、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点。推动乡村业态持续创新,布局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文化演艺、民俗非遗、创意农业等业态,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融通互补。

(三)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积极发展夜游项目,持续推动王屋老街山海幻境夜游、牡丹园夜游等经典夜游项目的提档升级,创新打造济水源文化夜游项目。利用文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等场所,开设公益文化夜校,点亮济源“夜生活”。大力发展观光游憩、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时尚购物、网红经济、旅游演艺、街头艺术等多元夜间文旅消费业态,打造城市特色夜游品牌,扩大旅游休闲消费空间,打造一批夜间网红“打卡”地。

(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研学旅游发展。依托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愚公渠、卢仝茶园、五龙口景区(朱德出太行)、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等,打造一批研学旅行样板课程,建设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加快工业旅游发展。依托济源白银城、伊利乳业等重点工业企业和工业文化遗址,大力开发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创意产品,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快康养旅游发展。立足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禀赋,结合济源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以及中草药资源,紧抓新时代养生、养老客群需求,引入医疗机构和医养类企业,精品化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建设,以“一村一品”争创更多的康养旅游示范村;加快体育旅游发展,做大做强中国山地马拉松赛、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等精品体育赛事,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进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推动体育旅游品牌化发展。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打造全龄研学之都,推动留庄英雄民兵营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加大朱德出太行小道、原大寨起义遗址、水洪池村老县委办公旧址、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提质升级力度,弘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持续举办“红色讲解员”培训活动,提升红色讲解员队伍素质。

四、强化文化旅游要素支撑

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供给,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扩大消费规模。

(一)构建“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推进交旅融合示范工程,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沿黄高速、沿太行高速等项目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快旅”通道,提高旅游景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打通交通干线与景区、景区与景区、景区与乡村旅游点的交通连接,建设“慢游”交通网络。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健全旅游集散体系,有序推进驿站、观景台、房车营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路况好、环境美、设施全、有特色的旅游风景道路,使游客进得快、游得慢、玩得好。

(二)完善旅游住宿餐饮供给体系。布局星级酒店、民宿客栈、青年旅舍、房车营地等住宿载体,打造布局合理、类型丰富、档次多样的旅游接待住宿体系,不断释放宜居乐居效应。围绕小有洞天、南坪古村等重点民宿区域,加快精品民宿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星级民宿,逐步形成具有济源地方特色的旅游民宿品牌。培育新型美食文化场景地。加大对地方餐饮名店、老字号餐馆的扶持力度,大力提升名店、名品、名小吃的影响力,加快推进美食休闲街区建设。

(三)创意开发文化旅游商品。依托愚公移山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产业文化等特色,鼓励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中国白银城、济源市博物馆、各景区及其他文旅企业开发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举办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及展销活动,激发文创产品创新创造活力,丰富文化旅游商品品种。在旅游景区、星级酒店、休闲街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设立旅游商品展示中心,加快形成贯通创意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流通、市场服务的产业链条。

五、文化铸魂赋能文旅融合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深入研究和挖掘,促进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强起来。

(一)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推动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两权分离”改革,加强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推进东逯寨三皇庙、二仙庙修缮工程,推进延庆寺安防工程验收工作,启动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安防工程、迎恩宫安防工程,推进阳台宫、延庆寺等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实施原城遗址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古济水庙会提质计划,推进济渎历史文化街区、古轵历史文化街区、夏都古城等项目建设。推行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利用,建设数字博物馆,结合智慧化手段力推“建筑可阅读”活动,使老建筑可见、可听、可读、可品。

(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争取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的“非遗点亮计划”在济落地,借助优质团队和创意导师力量,挖掘非遗故事、建设非遗空间、打造非遗文创,通过多种路径,将非遗元素植入空间打造和文创设计中。实现非遗活化与文旅融合,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民宿、进乡村、进校园。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策划一批展示展演、互动交流、参观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邵原神话群”进行综合提升。发挥好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对接河南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加强对相关非遗传承人的研习培训,加强代表性传承人评估与动态管理。

(三)弘扬黄河文化。对接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及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等子规划,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盘子。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挖掘小浪底黄河北岸的渡口文化、河清文化。融入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助力河南打造“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治黄史诗”三条文化遗产游径,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四)弘扬济水文化。加强对济水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和弘扬,依托济渎庙等历史遗迹,将古济水文化带遗产保护纳入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做好济水源头水系保护规划,坚持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兼顾,再现济水历史、济水文化、济水风光,打造集文物保护、生态保护、休闲娱乐于一体,水清岸绿景美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五)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以愚公故里等优质文旅资源为依托,纳入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区建设;做大做强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培训品牌,把济源打造成全国愚公移山精神保护传承弘扬的中心、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基地;围绕愚公移山精神、国家级济源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经典景区和研学基地;推进黄帝祭天大型实景演艺项目,积极组织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比赛展演活动;实施夏都原城遗址公园项目建设;推动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项目;推进济水源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二期)、国际会议中心、冰雪运动馆、“西溪岭悠享乡村”精品民宿开业迎宾。

六、做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激发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一)突出招大引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创新文旅产业链招商机制,突出补链强链延链,实施精准招商、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与知名文化旅游集团和管理服务品牌企业合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支持我区企业以合资、合作经营方式,引进世界企业500强或中国企业500强、全国旅游企业集团20强等知名企业来济源投资重大旅游项目。

(二)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名录,分年度制定重点企业培育实施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突出、示范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依法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健康发展,鼓励银行机构针对企业特点,创新专属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三)鼓励文旅企业创牌升级。积极鼓励王屋山景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积极鼓励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巩固和完善提升;设立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奖励专项资金,鼓励扶持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激发艺术人才原创动力。

七、加强文化旅游品牌营销

创新宣传营销机制,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全面提升济源文旅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一)强化宣传营销推广。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端策划、高端营销体制机制,讲好济源故事,叫响“愚公故里 山水济源”核心品牌。加大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品牌形象广告投放力度,做好在机场、高铁、车站等重要交通枢纽的宣传推广。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推广,重视网络化创意营销,推动网红文旅品牌建设。

(二)创新主题节庆营销。鼓励各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及文旅企业举办适应自身发展、集聚眼球效应的各类节会活动,推进节庆营销品牌化、主题化、体验化,形成“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的良好格局。策划、培育、壮大能彰显“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中国银都”“太行山森林步道南起点”等特色和IP的代表性节庆活动。

(三)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推、共同发展”的目标,建立“走出去”“请进来”营销机制,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抱团拓展客源,提高对外交流活动内容、形式、质量,促进文旅对外交流合作在方式、载体、内涵的多样化和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树立济源文旅品牌形象。

八、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

打造服务特色、提升服务品质、完善服务功能、树立服务品牌,持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实现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一)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加快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持续推动市文化馆空间艺术性改造提升。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提升镇村文化设施,打造一批“美好公共文化空间”。推进“艺术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提升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驿站运营水平,通过增加旅游宣传项目、合作开展研学活动等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建、优势互补。

(二)强化文旅科技支撑。鼓励景区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体验产品。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发展新技术应用的服务类型,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强化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旅游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和支持提升智慧旅游建设水平,有效整合全市旅游相关数据信息,构建以数据支撑、科技引领、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三)营造舒心旅游环境。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全面净化文化旅游市场环境,推进旅行社、星级饭店提质增效,加强对体验式演艺、沉浸式娱乐、在线演出、电竞酒店等新业态新模式的管理服务。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涉事企业“一网通办”,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专项整治,持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九、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一)健全领导机制。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抓好规划实施、政策执行、工作保障。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建立相应机制,抓好工作落实。

(二)完善支持政策。利用好河南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河南省地方政府专项债,逐年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将文化旅游项目实际新增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鼓励因地制宜,通过点状供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盘活存量资源等方式建设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前提下,优先安排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用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足时,可探索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计划指标。

(三)强化人才支撑。完善多层次的人才保障体系,优先引进文化旅游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加强与文化旅游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及知名文旅企业的合作,依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旅游智库、专业人才信息库。

(四)加强督导考核。把加快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纳入市直有关部门目标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重大文旅项目、重大政策、重点任务落实的跟踪督导,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五)营造浓厚氛围。制定宣传工作方案,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营造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顺利实施。



2023年12月27日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