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 政策解读 > 部门解读
《济源示范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运营工作方案》的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办公室 时间:2025-10-30

一、政策背景

为遏制地下水超采、改善水生态环境,同时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供水同标准、同服务,2021年示范区出台《济源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意见》,明确了“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方向和到2025年的长期目标。经过几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进入2025年关键运营期,管网对接、通水率提升、群众用水观念转变等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为落实前期规划要求、保障工程发挥实效,进一步推动城乡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制定了《济源示范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运营工作方案》,聚焦工程运营“最后一公里”难题,细化任务举措。

二、政策解决的主要矛盾

(一)城乡供水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水源保障、管网质量、服务标准与城市存在差距,难以满足群众共享优质饮用水的需求。

(二)工程运营衔接不畅,部分村级管网未完成对接,通水率偏低,规模化供水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三)群众用水观念滞后,对城乡一体化供水的认知不足,主动接入和缴费意愿不强,影响工程推进效率。

(四)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责任分工、运维保障、水费收缴等环节存在堵点,资金、技术等支撑力度有待加强。

三、政策核心内容

(一)明确双重目标,分步推进落实

1.长期目标。到2025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基本建成,地表水源供水工程服务人口占示范区总人口95%以上,实现城乡优质供水服务共享。

2.阶段目标。一是2025年10月底前,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内233个行政村村级管网对接率达60%、通水率达30%;12月底前,对接率达90%、通水率达60%;2026年6月底前,通水率达90%以上,全面完成地表水源置换。二是2026年6月底前,有序封存186个行政村的单村供水水井,封存梨林镇集中供水站,按要求作为备用应急水源管理。

(二)聚焦关键任务,破解运营难题

1.水源与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地表水源置换,完成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山区及南部岭区等供水工程,优化厂网布局,提升管材质量和输水能力。

2.智能化管理。推广安装智慧水表,实现“先充值、后消费”计量收费,2025年底前完成7个镇(街道)试点工作,2026年全面推行。

3.惠民激励政策。暂按2.05元/m³收取水费,对按时接入的行政村免除一定期限用水量费用;实行阶梯式财政补贴,首用阶段用水户缴纳费用大幅降低,五保户等特殊群体享受年度免费用水额度。

4.长效运维管理。建立“镇街+村组织+水投公司”协同机制,设立村级水管员协助水费收缴和管网维护;组建专业运维队伍,落实水质全流程监测和限时服务承诺。

(三)创新保障机制,夯实运营基础

1.资金筹集通过国有投资平台融资、专项债、银行贷款、PPP模式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示范区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补助,保障工程运行和维修。

2.水价管理规模化供水实行“同网、同质、同价”,非居民用水执行超额累进加价政策,后续按核定价格差额由财政补贴3年。

四、组织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示范区管委会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发改、财政、水利、住建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局,建立部门协商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二)压实分级责任。镇(街道)落实属地责任,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村组织承担直接责任,规范用水行为和管网维护;水投公司履行主体责任,制定“一村一案”;各相关部门协同做好监督、检测、定价、资金保障等工作。

(三)严格督导考核。将工程推进情况纳入乡村振兴等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由督查局会同水利局开展专项督导,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启动约谈问责。

(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渠道宣传工程公益性、用水安全知识和惠民政策,提升群众知晓率和认同感,转变用水观念,营造“主动对接、自愿缴费、参与护水”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