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示范区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济源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强化顶层设计为引领,以推动产业转型为抓手,以加速成果转化为动力,不断加强农业新质生产力先导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科研平台是农业创新的“强引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部研发中心落地济源并高效运转,33名科研人员聚焦种子深加工、质量控制、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进行攻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示范区与省农科院签订“1+10”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整合科技与产业资源;大沟河片区入选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创制型先导区……这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先导区建设提供平台支撑。
传统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活力。济源积极引进蔬菜、林果、玉米等91个新品种,试验应用奶牛胚胎移植、气吸式单粒北斗导航精准种肥同播等21项新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省、市、镇三级科技特派员团队主动下沉基层,累计举办专题观摩培训会12场,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600余次,让农业从业者的技术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重大项目为产业转型按下“加速键”。“十五五”种业振兴项目被纳入省项目库,为种业振兴奠定基础;通过统筹流转大沟河示范带沿线栲栳、孤树等村土地,花卉制种产业规模化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同时,480万元蔬菜种业发展资金、60万元省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等相继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智慧农业是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棋”。西方粮业公司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农机高精度作业与智能路径规划,种植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虎岭等地推广无人机智能化飞防作业模式,构建起病虫害防控网。“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农药施用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将进一步突破农药减量增效、器械智能化、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动智慧农业向深层次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让农民尝到了“甜果子”。在鸿润苗木航天育种基地里,酸枣、茶籽发芽率达75%,优质新品种筛选有望取得新突破。中国农科院胡萝卜鲜榨品种“中誉1877”成功转化,将牵手丰之源生物科技,为济源果蔬汁产品拓宽路径。伟恒牛业成功完成济源首例奶牛胚胎移植,实现效益提高。此外,富硒面食、兔肉、牛奶等特色农产品持续涌现,花石村功能农业展厅成为科普示范新窗口,农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济源农科院将以现有成果为基石,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部研发中心等平台提质升级,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济源样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