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清晨的阳光洒满济源矿区,一架黑色无人机从山间平地缓缓升空,螺旋桨发出轻微嗡鸣,如同一双敏锐的“眼睛”俯瞰着连绵的矿场。地面上,技术人员紧盯屏幕,实时传输的高清画面清晰地呈现着矿区的每一处细节。
这是济源引入无人机技术开展矿山监管的日常场景,曾经困扰监管部门的区域广、地形杂、动态变化快等难题,如今正随着无人机的腾空而起迎刃而解。
今年,济源将无人机技术引入矿山监管领域,通过打造专业化智能监管体系,让14平方公里的矿区监管效率提升6倍,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监督检查及生态保护装上“智慧之眼”。
长期以来,济源5个露天开采矿山约14平方公里的监管范围,给监管部门带来了严峻挑战。山地、丘陵、沟谷交错的复杂地形,露天矿与地下矿延伸区域并存的开采格局,让传统人工监管模式难以为继。“过去全靠人力巡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每月才能完成一次全面巡检,还因地形限制存在监管盲区,不能及时发现违规行为。”矿区监管人员坦言,这种滞后性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都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摆脱这一困境,济源引入无人机技术,交由河南济海航空有限公司负责打造专业化矿山监管体系。该公司根据不同矿山的开采类型、作业强度和生态敏感程度,量身定制监管策略。“露天矿与地下矿延伸区域的监管重点不同,山地与沟谷的巡检方式也需差异化设计,只有精准施策才能提升监管实效。”该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晓东介绍。
7月下旬至8月上旬,该公司飞行技术团队出动6人次,操控专用无人机对5个重点矿区展开“空中体检”。通过高清摄像镜头捕捉开采细节,借助红外感应技术监测异常区域,无人机将矿区现状数据实时传回后台。目前,14平方公里区域的测绘工作已全部完成,数据精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后续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技术赋能让矿山监管焕发新活力。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查,无人机巡检效率提高,发现细微违规行为的时间缩短,监管响应速度显著加快,资源管控也因智能化手段更加严格。通过比对无人机测绘数据与开采许可范围,监管部门能精准锁定越界开采行为,及时制止和查处,确保5个矿山全部在合法区域内规范作业。在生态保护领域,无人机巡检同样成效显著,无人机的植被监测功能能及时发现开采区周边植被与修复情况,及时督促指导企业开展生态修复,助力矿区生态环境改善。
据了解,当前,济源正依托已采集的数据,构建精度≤5cm的三维模型,计划在两个月内完成分析模型搭建。该模型结合历史数据进行深度对比后,可精准识别超层越界开采等违规行为,为济源矿山监管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矿山监管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后续其他领域的智能化监测积累了宝贵经验。”河南济海航空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刘金波表示,未来将把无人机巡检服务拓展至河道、水库、森林消防、公路及重点项目等领域,持续为济源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为城市智能化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注入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