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6家企业入选河南省2024年度第二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入选数量在济源位居第一。这为辖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5月15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科技局副局长刘婉说。
“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并在所在领域深耕细作,拥有“独门绝技”的企业。近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在河南济高矿山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生产线马力全开,多台打包好的矿山专用设备整齐排列。“这些产品即将发给山西、陕西、贵州、新疆等地客户。今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达160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史传凯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引导和支持该公司加快创新发展步伐,通过精准推送扶持政策、进行专题培训、提供全流程的跟踪服务,为该公司实施矿用液压支柱设备数字化改造等技改项目、打造智能车间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该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依托支护装置领域的新型专利生产的高稳定性矿用DWX型(悬浮式)单体液压支柱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专精特新’是我们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法宝。”河南龙兴钛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志说。该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突破55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5项,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拥有专利5项。目前,该公司正在谋划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的年产200吨纳米二氧化钛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将采用气相法等技术工艺,进一步提升钛功能材料的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营造创新氛围方面,积极宣传和开展科技申报服务,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在建强创新平台方面,建成高新“双创”加速器(一期),打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实施国家级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1个,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河南省众创空间2家,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研发机构(平台)53家;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充分发挥北京化工大学河南技术转移中心、郑州大学济源研究院、河南省纳米材料中试基地等平台优势,拓宽渠道,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其加强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创新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9家,涵盖先进金属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促进济源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