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力争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张佩佩 通讯员 田欣 时间:2025-03-10 09:33

推动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升农村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示范区党工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济源将围绕低收入群体和低收入边缘群体开展帮扶,持续有效促进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切实增强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具体实施中,济源将通过开展监测排查,精准帮扶,加强线上跨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动态掌握低收入群体就业状况、家庭支出、困难情形等变化情况,并及时将变化情况录入低收入群体数据库,确保“不漏一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济源将做大做强种业、奶业、兔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村集体经济和低收入群体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

济源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低收入群体全产业链参与生产经营,实现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至少落实1至2项开发式帮扶措施。持续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继续推广“智慧畜牧贷”“交通运输贷”“农资贷”等特色产品,让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实现“应贷尽贷”,为低收入群体增收提供支撑。鼓励以村为主体,围绕低收入群体创业、自主增收等,出台奖补政策,激发低收入群体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获得稳定且收入合理的工作岗位是增加收入的首要途径。济源将对有技术、能离家的低收入群体,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岗位推荐、政策扶持、权益维护等服务,提供“点对点”送工服务,提升务工组织化程度和外出务工就业规模和质量。持续落实跨省跨市务工交通补贴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应补尽补。对劳动能力弱的低收入群体,围绕村级公共服务、光伏帮扶电站运维等领域,合理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群体中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保障公益性岗位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着力挖掘以工代赈带动能力,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以及其他能够吸纳更多人员就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引导企业吸纳更多低收入群体就业,努力提高就业比例,确保应就业尽就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关键在于精准施策,通过分层分类帮扶,切实增强帮扶的针对性,提高帮扶的实效性。济源将动员驻村帮扶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农村低收入群体大力支持,持续开展各项帮扶活动。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带动脱贫村、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动员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加大电商帮扶力度,进一步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合理参与土地、技术、数据等多要素分配,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财产性收入,推动低收入群体增收与经济增长同步。济源将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探索自主经营、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途径,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集体和低收入群体增收。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护,督促市场经营主体及时足额支付租金、兑现分红,将其纳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在分配使用时向低收入群体予以倾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新业态。推广“资源整合+入股分红”模式,通过盘活低收入群体的房屋、宅基地、耕地、林地等资源资产,进一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农村地区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乡风文明不仅关乎农村社会自身,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至关重要。济源将健全村规民约以及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推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机制等做法,大力倡导崇德向善、勤俭节约、孝亲养老等社会良好风尚,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和互相攀比,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

随着一项项暖心利好政策和科学举措的落实,低收入群体将逐步增收致富,整个社会将更加公平、和谐、稳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一步步变成现实。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