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 政策解读 > 部门解读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0-04-26


近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济管办〔2020〕7号),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起草背景

2018年,河南省发布实施《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勾画了“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美好蓝图。同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动员全省上下打一场新时代河南国土绿化的人民战争。2019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9年森林河南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年安排部署761万亩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全面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深入推进“六化”建设。为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根据《河南省林业厅关于编制森林河南生态建设实施规划的通知》要求,我们编制了《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期限及范围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为10年(2018—2027年),其中近期5年(2018-2022 年),远期5年(2023-2027 年)。规划范围为济源全域,总面积 1927.86km2。 

(二)总体目标

《森林济源生态建设规划》以“五年绿满山川平原、十年彩染森林济源”为总体目标,五年内绿满山川平原,用青山绿水勾染玉川大地;十年内彩染森林之城,绘就中原更加出彩之济源出重彩的壮阔画卷。到2027年,济源境内所有宜林地得到绿化,所有廊道得到绿化,实现森林公园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达到49%,森林蓄积量达到450万m3,湿地面积达到16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2.25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291.62万吨,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78.84亿元/年。

    (三)规划布局

森林济源建设依托济源良好的森林生态基底条件,在空间布局上划分为“一心·一带·三区·多廊”,形成“一心驱动、一带支撑、三区协作、多廊联动”的结构体系。

“一心”即“中心城区生态绿心”,主要是通过中心城区绿地提升和空闲土地修复、城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廊道绿化、企业周边生态防护林营造等重点工程打造城市、森林、绿地、水系和河湖完整的生态网络。

“一带”即“沿黄生态保育带”,主要是通过沿黄生态造林、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沿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打造沿黄森林康养旅游带。

“三区”即“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东部农田林网防护区和南部经济林涵养区”,“北部太行生态屏障区”主要是通过山区生态林营造、北部太行森林休闲生态旅游带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提升森林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东部农田林网防护区”主要是通过农田防护林、平原区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南部经济林涵养区”主要是通过山区乡村绿化美化、核桃产业发展、水果基地建设、森林特色小镇建设等重点工程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和优质林果基地,带动林业经济发展,增强林产品供给能力;“多廊”为铁路、公路、河流组成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主要是对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新建道路和河流沿线进行绿化。

森林济源总体布局图

(四)重点工程

(一)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

规划建设任务48.86万亩。其中,新造林22.03万亩,更新造林8.16万亩,封山育林4.67万亩,飞播造林14.00万亩。

1、山区生态林:规划任务46.0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36万亩(新造19.20万亩,更新8.16万亩),封山育林4.67万亩,飞播造林14.00万亩。

2、农田防护林:规划任务0.70万亩,全部为新造。

3、廊道绿化:规划任务2.13万亩,其中道路廊道1.93万亩(全部为新造),河流廊道0.2万亩(全部为新造)。

4、国家储备林:新造林栽培面积10.15万亩、现有林改培面积5.52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11.25万亩。

(二)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

1、湿地保护与建设

加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包括黄河湿地生态恢复项目二期、三期和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

在沿黄岸边水生植被退化区段,实施人工辅助恢复植被50hm2;在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新建巡护步道26km;新建2个野生动物科研监测站;新建2处疫源疫病监测点。

(三)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1、城郊造林绿化工程:新造林1.30万亩。

2、中心城区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工程:共计对59处空闲土地进行生态恢复,总面积7097亩。

3、城市绿道工程:道路型绿道总长9.80km,滨水型绿道总长26.70km。

4、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森林特色小镇10个。

(四)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1、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新建3个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新建2个野生动物动态监测站;新建2个野生植物保护站,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点6处;完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安装可与监测中心对接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2套,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设备、消毒药品、个人防护设备等应急物资1套。

2、生态公益林地管护

规划期内省级公益林管护面积增加30万亩。新建公益林管护围栏327km,新建公益林管护宣传标牌192块,新建公益林界桩9555块。

3、古树名木保护

对现有的664株在常规保护的基础上,逐年详细落实具体管护措施。

4、林木种质资源保护

在黄楝树林区,建设1处太行榆原地保存库;在蟒河林区建设1处山桐子原地保存库;在承留镇建设1处林木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收集保存榆属种质资源。

(五)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1、森林抚育

规划任务29.29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23.99万亩,新造林抚育5.30万亩。

2、退化林修复

规划任务12.00万亩。

3、林木良种培育

在克井镇新建1处0.1万亩国家级核桃良种示范基地;在克井镇、王屋镇、邵原镇建设3处侧柏良种采种基地0.2万亩;在承留镇新建1处林木种子储备库。

(六)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建设国家级森林乡村20个,省、市级森林乡村150个;规划造林绿化任务3.90万亩,其中,新造林2.50万亩,更新1.40万亩。

(七)优质林果工程

规划核桃产业基地4.5009万亩,包括新造1.9659万亩、改培2.5350万亩;特色经济林2.4846万亩,新造1.4046万亩,改培1.0800万亩。

(八)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花卉种苗产业

巩固现有苗木花卉基地3万亩;扩建苗木花卉产业基地0.3万亩;建设600亩乡土树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1个苗木花卉专业交易市场。

2、森林旅游产业

建设南山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130km(济源段);建设南山林场党建活动红色基地;建设野生动物驯化基地。

3、森林康养产业

建设王屋山森林康养基地、南山森林公园康养基地、云潭山庄康养基地。

4、经济林产品加工业

全市经济林产品新增年果品加工5万吨,新增果品储藏能力1万吨。

5、林下经济

到2027年全市林下种养面积达到22.2529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达到16.8249万亩,林下养殖面积达到5.428万亩,林下养殖规模达到42.29万头(只)。

6、林业产业化集群培育

规划全市形成规模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2个。其中种苗花卉产业化集群1个,核桃产业化集群1个。

(九)林业科技支撑工程

开展优良乡土树种、优良木本粮油树种、珍稀树种等新品种选育、审(认)定林木良种和新品种等5项;开展重点科技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5项;建立科技与标准化推广与示范园(基地)20个;制(修)订林业行业标准5项;建设林业标准示范基地2个。

建立主要树种良种选育与种质创新团队1个,在国有林场设立林木良种区域化实验基地2个;成立林业技术推广站、大沟河林场科研中心,国家核桃良种示范推广基地,筹备成立猕猴研究中心。

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筹建院士工作站1个、重点实验室1个,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在不同立地类型区,建立林业中长期科研试验示范基地1个,建立中间试验网络基地2个,国家储备林基地新建生态定位观测站1个。建立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林业标准和科技人才信息库。培训林业技术骨干及林农1万人次,每年1千人次。

(十)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森林安全保护,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进“互联网+”林业信息化平台、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林业基层站所、森林公安和人才队伍等建设。

五、投资估算

经估算,规划总投资246094.44万元。

(一)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总投资72266.5万元。其中,山区生态林造林67595.5万元(人工新造44160万元、更新18768万元、封山育林 1167.5万元、飞播造林3500万元);农田防护林造林1050万元(全部为新造);廊道绿化3621万元(全部为新造)。

(二)森林城市建设工程。总投资8534.55万元。其中,国家森林城市建设8434.55万元、森林特色小镇100万元(森林特色小镇投资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奖励资金为辅)。

(三)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总投资22630万元。其中新造4250万元,更新2380万元,国家级森林乡村建设4000万元,省、市级森林乡村建设12000万元。

(四)优质林果工程。总投资13848.75万元,其中木本油料(核桃)8717.25万元,特色经济林5131.5万元。

(五)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总投资40482万元。其中,森林抚育20782万元(中幼林抚育19192万元、新造林抚育1590万元);退化林修复18000万元;林木良种基地1500万元,林木种子储备库200万元。

(六)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总投资11800万元。其中,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8000万元,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3800万元。

(七)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总投资16690.28万元。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8890万元(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2170万元,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1150万元,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设施设备建设1080元,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4000万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490万元),公益林地(补偿)管护3737万元(国家级管护980.45万元,省级管护450万元,公益林管护设施建设2306.55万元),古树名木保护13.28万元,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培育4050万元。

(八)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总投资40148.36万元。其中,林木种苗240万元,花卉1800万元,森林旅游5150万元(省级森林公园建设3650万元),太行山森林步道(济源段)1500万元,森林康养产业1500万元,经济林产品加工业23000万元,林下经济8358.36万元,林业产业化集群100万元。

(九)林业科技支撑工程。总投资5090万元。其中,林业关键技术攻关、应用与示范1100万元,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试验和标准化示范160万元,林木良种区域化试验基地1300万元,科研平台1960万元,科技推广示范基地500万元,科技推广培训(林农等)70万元。

(十)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总投资14604万元。其中,森林防火6929万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102.5万元,“互联网+”林业信息化平台250万元,国有林场基础设施1932万元,林业基层站所843万元,林木种苗建设315万元,森林公安447.5万元,人才队伍和职业教育195万元,智慧林业建设905万元。

六、资金来源及筹措

规划总投资246094.44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资金和市政府投资160932.78万元,绿色融资和社会投资85161.66万元。

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林业科技支撑工程、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中的公益林和生态林建设管护补助需要政府来进行重点投资;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森林城市建设工程、优质林果工程和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则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政府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作为奖补引导资金即可。

资金来源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积极争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森林防火、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公益林补偿等国家工程项目投资。

二是市政府财政投资。济源市政府要根据工程任务和财力可能,把林业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加大投入力度。涉及济源市政府总投资及年度投资的,由济源市林业局根据工程任务作出详细概算,财政局和其他相关部门后,报济源市政府审核确定。市政府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湿地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林业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

三是绿色融资。积极争取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为规划工程建设提供绿色信贷,加大贷款贴息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立林业发展基金。融资主要用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林业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等。

四是社会资金。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投入资金,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推动社会资金投入规划工程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社会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优质林果、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工程。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