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新“搜神记”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成利军 时间:2025-11-14 09:00

古有名著《搜神记》,记录神灵奇幻怪异,亦包含民间传说。

今有济源“搜神记”,记述时代发展华章,也包含乡村农旅。

济源流传着鲧禹父子治水等神话传说,曾获“中国愚公文化之乡”“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等称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神话之乡,看看这些远古神话如何演绎为当下的新神话。

愚公移山

11月13日,记者走进王屋镇愚公村看到,几名游客正在愚公井等景点拍照。“十一”期间,村民程建玲经营的民宿以“住宿+餐饮+土特产”净赚3万元。该村因为挖山不止的老愚公,家家吃上了“旅游饭”。

据了解,将“愚公移山”写入城市精神的,在我国唯有济源。记者在济源城乡看到,愚公渠、愚公路等地标随处可见,以愚公命名的宾馆、酒店更是数不胜数,更有不少父母为新生儿直接起名愚公。

正因为愚公移山精神已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从县到市到实行省直管,从全省最早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到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济源走过的每一步,都镌刻着72万愚公儿女“叩石垦壤”的印记。

如今,济源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制种基地、亚洲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3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4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济源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这些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更是新时代新愚公的杰出代表。”

女娲补天

五色石、娃娃崖……11月13日,记者走在济源邵原镇,目光所及之处,皆是跟女娲补天等创世神话相关的地形地貌。丰富独特的自然遗存和神话传说在这里相得益彰,“邵原创世神话群”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上星星多,地上石头多”,说的是“邵原创世神话群”原型物最为集中的小沟背村。记者看到,这里遍布于房前屋后的大小石头均呈现出红、黑、赭等多种颜色,美不胜收。村民介绍:“这就是女娲娘娘补天时留下的五色石。”

不管它是不是女娲娘娘留下的,这里跟神话传说极为相似的大量自然“物证”,却成为一处处景点。聪明的当地人审时度势,干脆就按照这些神话故事对应的自然遗存,一一标注上名字,再穿珠成链,然后就成了一个风景区。

小沟背村党支部书记田全红自豪地说:“现在这里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创收入超过1000万元,间接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创收500万元。”不少村民幽默地说:“虽然是传说中的神话,但是也能在现实生活中创造致富的神话呢。”

鲧禹治水

济源水多河多,但因其易旱易涝,所以既有县志里“十年九旱”的记载,又有当地自古就流传的“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的传说。治水也成了济源历届政府的民生大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济源用了近10年时间,实施了蟒河流域综合治理,粮食产量由此翻了一番。”记者采访几位退休的市级老领导时,一聊起治水,他们都有说不完的话题,“1965年至1975年,济源、孟州两地人民再用一个10年,建成穿越太行山的愚公渠。这从根本上打破了制约浅山区工农业生产的用水瓶颈。”

20世纪70年代,济源又修成3座高山水库,使深山区近14万亩“靠天收”变成“水浇地”。之后,济源实施了布袋沟等三大供水工程,解决了王屋山区12万人的饮水难题;实施了大峪东山等两大供水工程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全市480个村45万人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鲧禹治水的神话仍在继续。因特殊的地貌,黄河、沁河、蟒河均在济源冲出最后一道峡谷进入平原。国家及地方投入巨资,先后在此建成举世瞩目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使“巨龙”驯服、大河安澜。

“鲧禹并未真正治住水,新中国的几代人却让这个治水神话变成现实。”一位老干部说,“济源还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我们期待着它们在这片热土上落地为更多现实中的发展神话。”

(原载于河南日报客户端)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