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培育“金种子” 提稳菜篮子》专题节目,全景展现了济源蔬菜制种产业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制约到领跑行业的逆袭之路,在示范区引发强烈反响。
节目生动展示了济源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蔬菜制种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品种攻关、良种繁育,让“中国种子”深深扎根中原大地的经验做法。
河南绿茵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丹全程收看节目后自豪地说:“节目展现了济源蔬菜制种产业的地理优势和技术实力,更彰显了龙头企业的担当。”他表示,公司目前与46家科研单位、20多个国家种业集团深度合作,经多年打磨的技术规程让甘蓝种子亩产从30公斤跃升至80公斤,农户亩收入达8000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纳入“十五五”规划建议,为种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公司将持续优化“科研+企业+农户”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打响“济源种子”品牌,围绕“全国重要的蔬菜种子供应保障基地、亚洲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繁育基地、世界一流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目标,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济源洋葱分子育种中心主任吴雄收看节目后说:“节目关注了我们长日照洋葱育种的突破,让这份‘破卡’事业被更多人知晓。”他感慨,从成立国内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到培育出6个杂交组合,离不开济源的政策支持和先进设备保障。“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能大幅提高育种效率。我们要加快新品种推广,早日打破荷兰、日本的进口依赖。”吴雄表示,节目带来的关注度让团队更坚定了攻关决心,接下来将聚焦品种优化,让“中国芯”洋葱种子更具市场竞争力。
示范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翟军委深受触动。“节目全面展现了制种产业带动济源1.2万多户农户增收、覆盖272个行政村的成效,凸显了为种业振兴和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作出的贡献。”他介绍,2022年以来,通过各部门努力,示范区建设的629座标准化育苗大棚、36万米供水管道等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了规模化育苗难、望天收等瓶颈问题,让企业和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徐东升表示,节目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接下来,该局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取政策,进一步优化服务,持续完善制种基地配套设施及科技研发体系,助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蔬菜种子供应保障基地,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业根基。
王屋镇柏木凹村种植户翟国祥看着节目,难掩激动之情。“节目里说的制种增收,就是我的真实生活!”他种植近40亩制种蔬菜,涵盖白菜、萝卜、甘蓝、苦瓜等品种,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刚开始我们没经验,企业技术员就手把手教我们施肥、整地。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翟国祥说,节目让他感受到国家对制种农户的重视,更坚定了发展信心。“接下来,我们种植户会跟着技术规程好好干,争取明年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让更多人知道咱济源种子既优质又能致富。”他说。
一颗“金种子”,牵动振兴路。央视《焦点访谈》的报道让济源制种人更加坚定了“攥紧中国种子”的信念。在企业引领、科研攻关、政策护航、农户实干的合力下,济源这片制种区,必将培育出更多良种,让“菜篮子”更稳、“钱袋子”更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