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充分展示济源示范区在纳米材料产业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发展亮点,进一步提升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影响力,进一步促进纳米技术成果在济源转化,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期间,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接受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科学报等新闻媒体采访并回答记者提问,详细介绍济源纳米产业发展历程和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主要做法。
记者:济源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为何将纳米材料产业定为转型突破口?这与河南省“7+28+N”产业链战略如何协同?
徐衣显:济源将纳米材料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是基于现实基础、具体市情、顺应大势、着眼未来的战略性决策。
一是国家级战略布局明确要大力发展。纳米材料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省将其列在“7+28+N”产业链体系新材料类别首位,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高规格培育壮大纳米材料产业链工作专班(由省政协主席担任链长),与国家“十四五”前沿材料规划同频共振。
二是产业前景广阔且优势显著。该产业具备技术密集、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少的独特优势,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工业在空间、能耗及环保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成长性新兴产业,为济源开辟了全新发展赛道。同时,省级层面的政策红利与战略聚焦,更进一步夯实了该产业的长期增长潜力。
三是深厚产业基础提供了先发优势。济源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好,应用场景丰富,同时拥有22年的纳米技术积淀,2003年即与河南大学共建济源纳米中试基地,2015年该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依托全国唯一布局在省级化工园区的纳米材料产业园,顺利打通“实验室—产业化”闭环。
四是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比较成熟。济源纳米中试基地具备覆盖小试、中试、工程验证及测试评价的全链条能力,创新成果丰硕,2019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后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计划课题,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累计75项,成功合成100多种纳米杂化材料。该基地持续产出核心专利并推动成果转化,成为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济源的转型选择,是国家及省战略引领、产业未来优势、地方深耕积淀与硬核科技支撑等四个维度协同发力的结果。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加速实现从材料大市向材料强市的跨越升级。
记者:在当前国家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背景下,济源作为中原地区纳米材料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如何通过创新实践展现地方担当?
徐衣显: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下,济源作为中原地区纳米材料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践行地方担当:
一是党政高位推动,集成政策与资金赋能。济源示范区高度重视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成立市级链长专班系统性破解发展难题;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专项扶持创新项目;推行“人才新政33条”,柔性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给予河南大学中试基地每年500万元稳定资金支持,保障科研平台持续运转。同时,落实研发加计扣除、高企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面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二是深化政产学研协同,突破技术转化瓶颈。面对本地高教资源短板,我们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共建研发平台,整合顶级智力资源,同时依托深耕纳米研发22年的河南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构建覆盖小试、中试到工程验证的全链条能力体系,近3年推动25项核心专利产业化,形成“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闭环生态。
三是夯实产业园载体,打造全周期服务体系。济源着力打造建设全国唯一的省级化工园区纳米材料产业基地,首创“三级载体梯度”发展模式:中试育种层,依托国家级中试基地破解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断层问题;孵化育苗层,初创孵化园提供“拎包入住”标准化空间;产业成林层,规划3000亩产业转化园为孵化成熟项目提供产业化发展空间。同时,投资4000万元建设检验检测共享平台,帮助企业降低40%成本,并配套建设双水源、双电源、集中供汽及专业污水处理厂,为纳米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济源以战略定位聚力纳米赛道,以开放生态聚合创新要素,以闭环服务聚焦产业痛点,为内陆城市突破“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家新材料安全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