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作序,万物复苏。近日,在济源冬凌草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一株株嫩绿的冬凌草种苗整齐排列在智能化苗床上,工人们正在细致地进行补苗作业。这批优质冬凌草种苗再经过10多天的精心培育,即将奔赴济源及洛阳、三门峡等周边地区春耕一线,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生机。
作为济源乡村振兴十大名片之一,冬凌草产业正迎来发展新机遇。济源市农科院培育的“济农冬凌草1号”“济农冬凌草2号”表现尤为亮眼,已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金钥匙”。为保障种源优势,目前这两个优质品种的生产经营权已被济源市农开公司独家收购,通过“订单式育苗、标准化供苗、产业化运营”新模式,济源冬凌草产业步入了标准化发展快车道。
据了解,智能化育苗大棚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可使育苗周期缩短20%,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真正实现“好种育好苗,好苗出好药”。
“我们创新实施‘先订后育’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精准调控产能。”济源市农开公司冬凌草种苗市场推广负责人李瑞霞告诉记者,当前培育的种苗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将供应洛阳、三门峡等济源周边地区,目前已接到200余万株冬凌草种苗预订单。
据悉,济源当前冬凌草种植面积约2万余亩,年可产冬凌草全草5万余吨,产业链规模达5.2亿元,“济源冬凌草”先后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这株“济源仙草”正从太行深山走向广阔市场,铺就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