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栉风沐雨八十载 砥砺奋进新征程——中共济源市委党校80年发展纪实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冯淑娟 时间:2024-05-27 08:23

玉川大地,钟灵毓秀。

1944年5月,在济源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的土地上,中共济源市委党校的前身——济源县委党员训练班在思礼竹园沟成立。

80年风雨兼程,80年砥砺奋进。

在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坚强领导下,中共济源市委党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和全国、全省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初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诚履责、勇担使命,充分发挥了教育培训党员干部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市委党校多年蝉联示范区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优秀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并被评为河南省省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办学质量优秀单位。

80年,始终坚守党校初心,自觉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80年来,市委党校始终高扬党的旗帜,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济源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和新时代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济源县委党员训练班成立后,在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的艰苦条件下,举办训练班,组织宣传队,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党的解放事业培养骨干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后的济源县委党校配合县委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形势任务和生产建设教育,认真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97年省委省政府对济源实行直管体制后,市委党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正规化学习、主体班培训以及函授学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济源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校事业也迎来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是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自觉在党的新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精准定位,自觉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苗春芳说。

市委党校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党校初心和“四个必须”重大要求,把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根本价值追求,把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作为主责主业,把当好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力军作为光荣使命,把从严治校、质量立校作为基本方针和重要遵循,牢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升政治站位、积极担当作为,紧扣党之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发挥了干部培训、理论阐释、思想引领、决策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80年,始终坚持为党育才,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

4月7日,济源示范区区管干部进修班暨履职能力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同时开班的还有示范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市委党校每年都要开展各类主体班次培训,包括研修班、中青班、市管干部轮训班、公务员培训班、基层干部培训班,以及农村干部培训班、大学生村官培训班、驻村第一书记任职培训班、企业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各类短期培训班。近10年来,累计培训学员18万余人。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市委党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到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肩负起了为党育才的神圣职责。

为党育才,途径是什么?市委党校抓住6个字——“传道、授业、解惑”,即传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以此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和师资布局,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性、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首课、主课、必修课,市委党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理支撑,打造精品课程,构建了具有浓郁“党校味”“济源味”的“1+3+N”教学体系。

“1”即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总论教学模块,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等系列专题课;“3”即围绕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履职能力三个系列模块,开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性修养与作风养成等相关教学专题;“N”即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和示范区党工委工作部署,开设愚公移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等中国式现代化济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方式上,采用“原文原著+理论辅导+案例解读+实践学习”的教学培训体系,有主线、有特色、有逻辑,针对性强。

理论教育入脑,党性教育入心。为增强党性教育穿透力,市委党校坚持全周期、全链条理念,把党性教育贯穿课堂教学、社会考察、日常管理、党性分析、结业总结等各环节,让学员始终处于党性锻炼的浓厚氛围之中。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党性养成特点,我们把普遍性要求和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加强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法运用,党性教育更加生动深刻、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市委党校副校长琚剑星说。

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市委党校紧扣党中央、省委和示范区党工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科学谋划、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务实管用的专业化能力培训,重点提升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3月25日至28日,全省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新校区举行。这次培训采取网络式教学方式,济源分课堂设在市委党校礼堂。来自示范区各镇、街道、村(居、社区)的639名党组织书记在这里进行了为期5天的全封闭集中培训。

白天听课,晚上研讨,理论学习与交流探讨相结合,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几天下来,大家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实用,管用。”承留镇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如此形容培训效果。自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周全喜每年都要到党校参加培训,并走上讲堂为学员授课。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工作本领显著提升。在他的带领下,花石村率先进行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成了滑雪场、水上乐园、千亩梅花园、草莓采摘园、儿童乐园等经营项目,开办了老月饼、辣椒酱、炉馍等农副产品手工作坊,实现了村美、民富、集体强,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河南省十佳美丽乡村”。

围绕党的最新理论以及中央、省委、示范区党工委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市委党校每年都要组织教师深入机关、乡村、社区、企业等扎实开展理论宣讲,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2014年至2023年,累计宣讲500余场次,受众超7万人次。2022年,根据《济源示范区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推进休闲旅游村庄建设行动方案》,市委党校开始进行村级党校建设。目前,41个已挂牌的村级党校均已达到“有组织管理、有学习计划、有师资队伍、有教学学员管理”标准。

80年,始终坚持为党献策,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作为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党校承担着为党献策的重要职责。

“为党献策”,到底献什么样的策?具体来说,就是要献“研究阐释”之策,献“解决问题”之策。

市委党校紧扣中央、省委、示范区党工委中心工作,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打造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用新的经验、新的理念不断丰富党的创新理论。同时,鼓励教师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深入调查、分析研判,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以《领导参阅》的方式向党工委、管委会呈送资政报告,充分彰显了智库价值。

2014年以来,市委党校累计在CN期刊发表理论文章143篇,结项各类课题127项,获得市级以上奖项77项。

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白银主产区,但白银大多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售,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2023年,市委党校教师白阁与课题组成员一道,深入示范区工科委、中国白银城及豫光金铅、万洋冶炼、金利金铅等部门和企业深入调研,又参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实例,最终形成了《关于加快推动济源白银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庄建球,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张宏义分别做出批示,要求“白银工作专班认真研究、借鉴”。

翻开市委党校呈送的《领导参阅》,“关于加快推进济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中国白银城建设推动产城深度融合的调查与思考”“济源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与建议”“加强我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济源市优化营商环境的调查与思考”“关于加快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建议”“关于盘活闲置低效资产的问题与建议”等,聚焦示范区中心工作、重点问题,有调查、有分析、有建议,鞭辟入里,切中肯綮,为党委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据统计,2014年以来,市委党校共呈送资政报告44篇,其中20篇获25人次各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今年将重点聚焦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济源实践等做好前瞻性研究,构建‘1+8+1’调研课题体系,提出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市委党校科研科负责人梁军说。

为提高资政效果,市委党校聘请部分市级领导和退休老干部为顾问,参与课题的论证与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员专业背景多元、工作经历多样、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邀请学员以撰写文章、参与调研访谈等形式参与重大课题研究,以课题为纽带推动研究式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形成了学员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机制。

80年,始终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坚守党校初心,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遵循最严格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发挥不正之风“净化器”、党性锻炼“大熔炉”、全面从严治党“风向标”的作用。

市委党校坚持“从严治校”总基调,把严的规矩和标准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党的建设等全过程各领域,真正做到严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

在班级管理上,实行“校委会+班主任+学员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学员”五级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廉政、课堂、考试、请销假等各项纪律,坚决杜绝违规吃喝、请客送礼、经营人脉等不正之风。

在学员管理上,坚持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所有学员入校签订培训纪律承诺书,无论什么身份、什么职务,一律以普通学员身份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校领导每周率相关部门负责人督查学员到课、就餐、住宿、自习情况,坚决遏制学员“身在党校、心在单位”“频繁请假”“请人代训”等现象。

近10年来,市委党校(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没有出现学员违反培训纪律情况,获得了培训单位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曾多次组织学员到市委党校(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进行培训的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刘银科对此感受颇深:“市委党校切实履行学员管理主体责任,把警示教育作为开班第一课,让全体学员签订培训纪律承诺书,严格执行学籍、学习、考勤等规章制度,安排教师全程跟班学习,确保了培训班的顺利进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市委党校坚持严以治教,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先后修订完善了教师培养、绩效考核、外出宣讲授课、教学科研综合考评等内部管理制度,引导广大教师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恪守学术规范、严守纪律规矩。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质量立校的根本保证。市委党校通过人才引进、加强培训、制度激励等方式,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多措并举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制定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师培养计划,不断完善教师培养链条,切实抓好选育管用各环节。一方面邀请专家教授有针对性地培训辅导,另一方面分批选派教师到中央党校、省委党校、知名高校深造,到党政部门和基层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努力培养问题意识强烈、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系统整体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在充分挖掘本校教师队伍潜力的同时,按照突出“特色性、时代性、参与性”要求,市委党校先后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陈庆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晓东,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李君如,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一级教授韩庆祥,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长薛庆超,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原副局长董万章,全国组工干部学院原副院长王文才、张新刚,《求是》杂志研究员、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黄苇町,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河南省委党校校务委员赵士红,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小九等外聘教师进课堂,进一步提高利用外部师资改善教学水平的能力。

教学工作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授课水平上。市委党校牢固树立“课比天大”理念,扎实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精品评比等活动,以工匠精神打磨了一批包括微党课、特色课、现场教学课、专题课在内的特色鲜明、学员认可的优质课程,有效提升了教学软实力。

着眼地方特色,主动担当作为,打造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特色教学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视察时指出:“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奋力谱写现代化济源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

如何让愚公移山精神走出济源、走出河南,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在示范区党工委、市委大力支持下,市委党校加挂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牌子,以打造省内外党员干部特色培训品牌为重点,深入挖掘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影响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

济源市委牵头成立了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集聚省内外一大批社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先后成功举办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理论座谈会、“河南发展高层论坛·传承与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座谈会、“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与加强党的建设”座谈会、“愚公移山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座谈会、“愚公移山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理论研讨会、“愚公移山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绽放光芒”理论座谈会等,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加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为打造愚公移山精品课程,市委党校面向全国开发了《愚公移山精神与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党的使命与愚公移山精神》《愚公与智叟的管理之道》等精品课程10余讲。现场教学中,组织学员走进王屋山教学实践教育基地、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振兴典型村等,通过集体诵读《愚公移山》经典章节、重温黄河治理峥嵘岁月、探寻济水“清廉”文化渊源等方式,让学员全时空感受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全方位加深对愚公移山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理解认识。

“在济源,愚公移山精神无处不在。”来自安阳市汤阴县韩庄镇部落村的基层党支部书记邢锋说。5年前到济源参加愚公移山精神培训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愚公移山精神也激励着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带领全村在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安全维稳、民生福祉、组织建设等方面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对愚公移山精神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多次应邀到市委党校(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授课。他认为,愚公移山精神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时代精神,具有永恒的激励价值。

作为市委党校特聘教授,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小九讲授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阐释》《愚公移山精神——中国筑梦的不竭动力》等专题课,让学员们进一步深刻体会了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精神法宝的时代价值。

自2013年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市委党校以原有师资力量承担了两个校区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形成了依托党校办基地的独特优势,先后被中国老龄协会、省人大常委会等30余家厅级以上单位(含高校、国企)确定为现场教学基地。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愚公移山精神、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等主题,累计举办省内外培训班3000余期,培训学员近20万人次,培训半径辐射全国29个省(区、市),愚公移山精神党性教育品牌日益彰显,成为宣传、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独特载体和特殊平台。

80年初心不改,80年风华正茂。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党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记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科学、精准、有效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市级党校、全国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赢得更大荣光。”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吕旅说。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