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镇办动态
“晶灵”之光点亮山区育才路——大峪中心校推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郑海波 通讯员 王伟 赵静 时间:2023-11-08 09:22

近日,一条由学生家长拍摄的关于大峪二中的抖音短视频引起众多网民点赞。这个住在市区却选择让孩子在大峪二中就读的妈妈,在周五接孩子时参观了孩子们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当看到整洁的宿舍时,她激动地说:“‘山区学校’没有标签,只有无限可能。”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学生涌入城镇,山区学校学生锐减,而大峪镇学校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回流就读中小学生200余人。这个多山地、少平川的山区镇,在城乡教育硬件同步升级的同时,抓住教师、教学、管理等质量均衡“内核”,教学水平和升学率不断提高,学生回流数量不断增加,走出一条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

聚焦尊师惠生,推动学校提质发展

大峪镇位于济源西南部,镇域面积225平方千米,呈“两山三沟四河”的典型深山区地形特点,学校布局比较分散。目前学校布局为12336,即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3个教学点、3所小学、6所公办幼儿园。大峪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强镇理念,通过一系列尊师惠生措施,推动全镇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环境硬件过硬。大峪镇坚持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布局调整,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大峪镇先后投入1300余万元建成了教师周转宿舍88套,全域改造水冲式厕所5个,塑胶操场3个,塑胶羽毛球场、篮球场3个,硬化校园地面5000平方米,校舍治漏4000平方米,投资240万元对中心幼儿园、第一幼儿园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为全镇幼儿园购置了玩教具,在示范区率先拨付了人均3000元的幼儿经费,为全镇所有幼儿教师购买了五险,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凝聚社会合力,广泛开展兴教助学活动。大峪镇党委、镇政府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大峪教育事业。两年来,爱心人士为学生捐赠床上用品(被褥、床垫)300余套;社会爱心企业捐赠价值6万元的教师工装和价值4万元的多功能学校会议室设备;彩虹爱心集团拿出1.7万余元为大峪一小全体师生捐赠校服;市慈善总会为偏看学校捐赠图书998册,价值3万余元;社会爱心人士为大峪九年级毕业生提供中招学生考试期间住宿费用。

开通公交直通,带动家校共育发展。大峪镇党委、镇政府同交投集团交通客运公司多次沟通,规划论证,实地调研查看,全域开通了“平安上学路”校车专线。目前,7辆公交车每周轮载369名学生平稳运行在家校之间。“平安上学路”客运专线实现了大峪境内及济源各社区的 “全覆盖”,解决了学生上下学难的问题,同时也消除了学生上下学期间存在的潜在交通隐患因素。

坚持文化引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文化引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导向。大峪中心校凝练“承黄河文化,建晶灵校园”办学思路,注重加强基层学校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各校结合自身特点,将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教学风格、学习风貌以及区域乡土文化特质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学校现有的每一座楼房、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处空间加以雕琢,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师生成长的“文化基石”。大峪偏看学校坐落于大峪河畔,就地取材,以石为介,开凿了“志存高远、业精于勤、格物致知、俭以养德、梅兰竹菊”等20余处石头景观,围绕校内竹林做文章,让学生从“赏竹、咏竹、画竹、悟竹”等多个角度感悟竹子品格,着力打造了以石头为载体、以竹为核心的“正文化”;大峪一小利用地处世纪伟大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腹地的独特区位优势,在学校的楼宇外墙、校园橱窗、闲置空地,积极打造“黄河文化”;大峪一中的“行思文化”办学理念墙,彰显出学校在学生学习上采取一动一静结合的严谨教风;大峪二小、三小依托特色社团活动,逐步形成了符合自己特点的“墨香校园文化”和“乒乓文化”,让师生行走校园中,始终能时时感知、触摸、领悟、体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馨香。如今,大峪各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已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

坚持乡土育人,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乡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是最接地气的“校本教材”。大峪中心校依托辖区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育人新模式,不断创新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大峪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多元主题式、序列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大峪一小紧靠黄河岸边,深受黄河文化沁润,学校积极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将黄河大鼓引入校园,同时有机结合民间秧歌等元素,编排了极具乡土特色的体艺融合项目——黄河腰鼓。这也成为学校对外宣传黄河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峪二小依据校园独特的空间优势,开设传统体育项目——“推铁环”“打陀螺”,既利用了场地,又增加了趣味。二是将劳动教育融入乡土文化。大峪镇区2所中小学依托“一带两廊三园四区”劳动实践基地,开设基于农耕文化的劳动课程,让学生在校园绿化美化、应季果蔬种植的劳动实践中,感受田园乡味和劳作之趣。三是开展家乡文化研学活动。大峪各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砚仙联红传馆,了解了这是当年与红枪会暴乱斗争的地方,是太岳部队前进的可靠后方,让学生重温那段血与火洗礼的峥嵘岁月;走进槐姻村,探访七仙女下凡的神话故事;打卡“网红”东沟村,感受现代气息新农村建设新风貌,让学生始终牢记乡土文化承载的是“生命之源”,树立明日振兴乡村必定有我的时代担当。

坚持教学相长,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峪中心校根据青年教师居多的特点,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推动全员进阶“一体四化三院六阶”的“青锐工程”(一体: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体化培养;四化:目标定位卓越化、资源平台联盟化、学科专业多元化、培养工程精细化;三院:旭日学院、晨晖学院、青锐学院;六阶:旭日分为旭光、旭亮,晨晖分为晨曦、晨光,青锐分为:新锐、明锐),集中培训与现场教学“双管齐下”;实施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座谈会,让青年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取长补短;鼓励新教师进行职业规划,量身定制“三年成长规划”,组织教师参加市区各类教学业务比赛,对有发展潜力的新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铺路子、压担子、搭台子”,对成长快的教师给予表彰,大力宣传,利用先进典型进一步带动教师发展。

中青年教师重在扶持。学校常态化落实教体局名师专家进校听课指导,开设专题讲座、组织教学研讨,鼓励教师参加校外各类课程培训、观摩学习。借助城乡联盟集团校、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深化校际合作,以“中心校大教研组”工作为契机,调整年级组、学科组构成,制定骨干培养计划,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顶梁柱”。

中老年教师重在激励。通过上示范课、分享教学心得、指导课堂实践,增强他们继续发展的动力;通过订阅杂志、组织网络学习、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或兼任小学科任课教师,让他们在新的工作经历中发现自身价值、提升工作兴趣、提高成就感。由此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峪镇教学质量稳定提升。

一年来,在示范区教育体育局举行的各级各类活动中,大峪镇教师获奖80多项。其中,有25余节优质课在省、市学科优质课评选中获一、二等奖,有 6项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在班主任及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中,大峪镇刘原利、王文丽老师荣获市级二等奖。李楠楠老师的精品课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库(全国2422节,济源仅两节)。李楠楠、刘新兴老师被评为“河南省首届乡村首席教师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年来,大峪镇政府连续荣获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大峪镇中心校荣获教育系统“综合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党史学习教育先进党组织”“安全先进单位”“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宣传先进单位”“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集体荣誉;大峪偏看学校获评教育部“第四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和济源市学校党建品牌校;大峪三小被评为济源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

大峪教育在广袤的大山里绘就了栉风沐雨、化茧成蝶的生动画卷,正迈步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大峪教育人将不忘教育初心,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