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自小浪底突破最后的峡谷束缚,奔腾向东。千万年的沉淀,沉淀!终有了广袤华北平原的富庶和繁华。
在一定意义上,济源是华北平原的起点。地利优势,让济源全域尽情享受黄河的滋润和馈赠。悠扬的渔歌,穿透黄河的咆哮,传唱千年。生于斯,长于斯,世世代代的济源人,对黄河的情感饱满,对治理和利用,期待千年,实践千年。
新时代,党中央部署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2019年9月18日和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次又一次在波澜壮阔的治黄史上写出新的篇章。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济源立战略、谋长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举全域之力,积极探索具有济源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努力在“四高四争先”上走在前作示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荏苒时光之中,济源人弦歌不辍、步履铿锵,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贡献出独属济源的最强音符。
一
大河清,天下宁。
在济源小浪底北岸新区,名闻史册的河清、蓼坞古渡遗址隔河守望,昔日的荣耀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如今是静谧的湿地公园。黑鹳、白鹤、天鹅等在丰茂的草木中栖息,在浩渺的水面嬉戏。太空舱民宿点缀其间,让这里成为济源、焦作、洛阳、郑州等地居民周末出游的首选地。
河南资深媒体人史颂光见证了这方天地今昔迥异的变迁。在职业生涯内,他四十年如一日研究和报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笔下满写着沿岸群众由穷到富,黄河水由黄变绿的辉煌进程。
大河清,从千古祈愿照进现实,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黄河下游的黄水浊浪戛然消失。
工程开工初期,4万济源群众抛家舍业,搬离故土。竣工后,持续推进的库区生态修复和移民帮扶,济源为黄河安澜筑起首道防线。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济源率先融入协同治理体系,与沿黄城市守望相助,按下“大规模开展沿黄生态治理,全域掀起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加速键。
随着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法律的先后出台实施,济源彰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独特优势,以行政体制改革的扁平化架构,立足全域统筹谋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工作规划,高效率高质量组织推进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凝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和市委、市政府出台《济源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济源在黄河流域中的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工作要点,统筹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济源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通过调研、视察、听取报告等方式,依法有效监督,全力推动重大战略和有关法律制度落实见效。
济源市政协联合周边地市政协,聚焦沁河等黄河支流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协同治理良策,努力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济源司法部门多层次建立司法协作机制,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解决黄河流域生态领域突出问题,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为实现高水平保护夯实法治保障。
济源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林长+检察长”制、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压实生态责任,考核监督,实现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
小浪底大坝上溯20公里,是黄河三峡景区,高峡平湖,碧水青山。
美景来之不易。黄河两岸,山高坡陡,石多土薄,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难住济源人。老愚公移山,新愚公绿山,曾经的荒山秃岭,随着20多万亩人工林生机勃发,济源沿黄区域困难地造林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广泛推广。
保存率在90%以上,坚定了济源人逐“绿”前行的脚步,加快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打造沿黄干流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济源段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域森林覆盖率达45.58%。济源人打造出了黄河流域的“塞罕坝”。
“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济源在干支流治理上做足“加法”,统筹做好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多项工作,全方位筑牢沿黄生态安全屏障网。
如今,通过绿化工程、飞播造林、崖壁植树、地貌景观恢复等工程,共新增林地1383余亩,修复矿山环境5.8万亩,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矿区地貌景观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后,作为河南省唯一一个典型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长河落日,绚丽晚霞,在黄河上形成美丽倒影。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是摄影爱好者李鹏经常光顾的地方。通过无人机航拍,他拍下多组草木葱茏、白鸟飞翔、滩涂竞天的黄河湿地生态美图。
济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持续深化“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强化沁河等黄河支流生态治理,实施小浪底水库库周地质灾害影响处理、河道采砂综合整治,实现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规划实施黄河湿地生态修复、蟒河生态修复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连地湿地公园、蟒河湿地公园等建成投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整治坡耕地等工作,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形成“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济源模式”。
通过持续加大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修复的投入,济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黄河、沁河、蟒河、湨河、盘溪河等城市河流河清岸绿的生态底色进一步擦亮。
守护好黄河母亲河长久安澜,济源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中补齐了生态短板、彰显了济源担当。
三
在济源,村名后缀有“新”字的,多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村。
思礼镇洛峪新村南,是一片旱地。多年前,村里上蔬菜大棚,搞养殖小区,因为缺乏经验,几番折腾下来,土地被闲置了。直到前年,村党支部书记卢悦东决定重操渔民旧业,在那片旱地上建起“智慧渔场”。旱地里唱响的渔歌,最终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力助推了济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二。
蔬菜制种是济源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产业。
在坡头镇毛岭村,蔬菜制种大户张英杰承包了村里的13座大棚,10个大棚里都搞起了瓜类制种,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济源目前拥有种植户1万多个,全市6万亩十字花科蔬菜制种田年产种子4500吨,占国内市场份额超45.7%。蔬菜制种产业覆盖一半以上乡村,成为济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主导产业。
而今,济源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种业振兴,成为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新的样板。
冬凌草是济源的地理性标志产品,冬凌草产业也成为济源乡村振兴的又一个亮点。今年,克井镇枣庙村群众种植的冬凌草又迎来丰收季。51岁的枣庙村党支部书记张红霞说:“质量高的鲜草能卖到3元一公斤,干草能卖到5.8元一公斤!”
济源“一村一品”战略唱响了农民丰收的好年景。如今,在济源农村,不但产业兴旺,而且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在济源徐徐展开。
济源将美学顾问制度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同步实施“共享乡村·唤醒老屋”计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风貌提升,积极探索乡村建设运营新模式,培育乡村发展新业态,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新途径。截至目前,济源示范区11个镇、30个已挂牌的休闲旅游村庄以及19个新建、续建的休闲旅游村庄均聘请了村级美学顾问参与镇、村整体规划建设中。
济源南山产业旅游路,也是一条沿黄生态观光带。22个景点有机串联,将蔬菜制种、生态养殖、林果采摘等产业有效贯通,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产业路、观光路、乡愁路、振兴路。
四
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大抵是一个乒乓球和地球的对比。原本是科学概念,如今被越来越多的济源人熟悉。纳米材料产业园的兴建,让纳米产业成为济源工业的名片之一。
在位于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124车间的济源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少征说,如此细微级别的纳米材料,作用与价值却非常大。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级银包铜,突破了在600纳米铜球表面均匀包覆银的技术难题,将光伏电池板成本降低15%。该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已在国内首家实现量产。
历史上,有色、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是济源的工业根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济源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围绕循环经济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改造为抓手,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以特取胜和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加快打造产业强市,全力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型。
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冶炼一厂,整洁清凉的中控室内,工作人员坐在控制台前,浏览着智慧大屏呈现的冶炼监控数据。
从首创“废旧铅酸蓄电池自动分离—底吹熔炼再生铅”先进工艺,到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投产,豫光集团不仅开创了再生铅和原生铅相结合的冶炼新模式,而且探索出了“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发展之路,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绿色,如今成为济源工业的主色调。济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向2000亿级、钢产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和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积极培育纳米材料、电子信息、绿色环保、新能源等多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发展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碳捕集等未来产业,积极推进内陆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先行区,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
通过加快产业转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济源90%以上大中型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三化改造”;持续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用地结构调整,聚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五
济源工业强、农业特,文旅更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自然风貌,被视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轮之一。
春有桃花秋有红叶,夏日凉爽冬有飞雪。在王屋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带动下,昔日的农舍焕然一新,化身小有洞天、小十方等高端精品民宿。
济源的文旅融合是多元素的,远不止文和旅,还有农和工。充分发挥济源作为全国最大白银生产基地的优势,建设白银城,精致的白银器皿和饰物,不仅是伴手好礼,还成了济源的又一“特产”。
景区火起来,游客留下来。济源在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新业态和新模式上做足文章,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建造创新性场景,打造年轻化业态,强化引流式传播,塑造目的地品牌,在不断放大王屋山、小浪底、五龙口、黄河三峡等主景区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推出逍遥山水、野趣探秘、慢生活休闲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花石村、大沟河村等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成功举办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济源站)、王屋山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打造了10余个消费街区、“醉美夜市集”、“CityWalk”沉浸线路,已然成为黄河文化旅游带上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初夏的市区,浓郁的绿色孕育出习习凉风。牡丹园、银杏苑、古轵公园、蟒河公园等上百个大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处处可见婚纱摄影、视频直播、旅游打卡者的身影。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济源积极融入全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格局,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力建造精致城市、花园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完善城市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质,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一次又一次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要素配备等方面的一体融合,居民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的同步前进,是济源走出的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与之配套的是,让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和养老保险全覆盖,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农村“六权”确权颁证和“两股两改两建”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六
公元744年,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从洛阳北渡黄河拜谒王屋山,李白留下了唯一真迹《上阳台帖》。
全域都在黄河流域的济源,是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祭天等民族精神文化的孕育地、原发地。解放战争时期,留庄民兵营葫芦队护送陈谢大军强渡黄河天险,被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汉军区命名为“英雄民兵营”。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济源从战略高度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济源乐章。
“嗷号,一起来了哟……”“嗷嗷号,一起伸手了哟……”高亢有力、苍凉豪迈,这是正在演出中的非遗舞台展演节目《黄河船工号子》。
黄河不行哑巴船,船的走、靠、行全靠号子指挥。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船运退出历史舞台,黄河船工号子濒临失传。近年来,济源相关部门多方努力,经过一系列抢救性发掘,《黄河船工号子》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济源不断推出黄河文化主题相关的各类力作,大量涌现的黄河文化主题作品不断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一大批有口皆碑的精品佳作广受好评、反响热烈、出圈出彩。
大型原创音乐剧《愚公移山》开启全国巡演大幕。在京公演期间,中央歌剧院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耳目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古老的寓言迸发新的力量。一大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文艺青年将主演簇拥起来,合影留念,表达着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全球首部AI动画电影《愚公移山》即将亮相。该剧以动漫电影的独特艺术形式,推动愚公移山这一深刻主题走向影院,走向元宇宙,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时代精神的力量。
“交流 互鉴 向未来”——中国·中亚五国油画作品展联动亚洲。来自国内和中亚五国的艺术家在济源交流互鉴,开辟了济源文化对外开放合作,向世界讲述黄河故事的新渠道。
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济源站),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大赛、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活动、“村梨园”戏迷擂台赛接续举办。济源成为骑行爱好者和戏迷、球迷的乐园。
新华社探江河系列报道组济源采风。新华社河南分社、重庆分社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采访黄河沿岸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新华社记者参观气势磅礴的小浪底调水调沙场面,走进蝉鸣鸟叫、诗情画意的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以精彩的新闻展现,让广大读者观众共同领略江河之美,感受高质量发展脉动。
济源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文、体、旅为载体,促进黄河文化故事在济源不断“上新”。
七
站在王屋之巅,远眺磅礴黄河,浩浩荡荡奔流;行在玉川之上,观草树云山,满目青绿飞往山极;坐在湿地之滨,赏飞鸟游鱼,灵动和谐绿意盎然……
一组组镜头,一幅幅画面,千般景致、万般风情尽收眼底,叠加出济源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后呈现出的靓丽容颜。
从黄河由黄到绿的颜色之变,到众志成城打赢生态保卫战,到阔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再到高奏产城融合的绿色交响曲……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黄河在济源段有了越来越亮、越来越绿的生态底色。
时下的济源,锚定“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奋斗目标,将千年精神薪火锻造成时代巨笔,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