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主动公开基本目录 > 政策解读 > 部门解读
关于《济源市“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规划》的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3-05-04

一、编制背景和依据

近年来,济源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但是PM10、PM2.5和O3年均浓度均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O3和PM2.5成为制约济源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首要污染因子。“十四五”是济源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济源建设的关键期,编制《济源市“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济源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生态环境部《“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编制技术大纲》(环办大气函〔2020〕190号)和《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的通知》,结合《济源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目标

到2025年,济源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PM2.5年均浓度降至46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6.5%,PM10降至81微克每立方米,重污染天气降至1.5%,5个山区镇率先实现PM2.5空气质量二级达标。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形势与挑战、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一)形势与挑战

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工作成效,分析了当前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总体要求

确立了“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三)重点任务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绿色升级。严格把控“两高一低”项目的建设发展,推进存量“两高一低”项目改造升级。构建以“三线一单”为空间管控基础、环评审批为环境准入把关、排污许可为企业运行守法依据的管理新框架,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玻璃、砖瓦、陶瓷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与升级改造。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持续深入推进钢铁行业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启动非电非钢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梳理工业炉窑清单,分类提出工业炉窑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加强VOCs全过程综合管控,强化源头结构调控,全面开展查测,弄清查明企业产污工序,开展无组织排放治理行动,深化VOCs末端治理,深入实施精细化管控。

2.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能源体系。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有序推进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统筹发展水能、氢能、地热、生物质等优质清洁能源。优化能耗强度和总量 “双控”,严格落实《河南省耗煤项目煤炭消费替代管理办法》,力争2025年济源市煤炭消费总量较2020年下降12%。开展散煤治理行动,依法查处违规销售、储存、运输、使用洁净型煤和散煤行为,确保散烧清零。大力推动清洁供暖建设,加快供热设施建设,提升供暖保障能力。

3.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济源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的建设,积极建立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加快城市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构建“车—油—路”一体的监管体系。积极推进移动源综合管控平台建设,整合遥感监测、黑烟车抓拍系统、排放检验、路检路查及入户检查、重型柴油车OBD在线监控、大宗物料运输企业门禁管控以及I/M体系的闭环管理;开展机动车监督抽测和执法监管;加强油品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国六车用汽油b阶段标准。

4.优化用地结构,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施工扬尘控制;强化道路扬尘管控;深入开展城市清洁行动,推进道路积尘负荷监测;深化矿山综合治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3%以上。强化露天禁烧管控,巩固烟花爆竹禁售禁燃工作。推进氨排放管控与污染治理。探索建立大气氨排放清单,摸清重点排放源;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开展畜禽养殖大气氨排放总量控制。汽修行业推广使用水性、高固体份涂料,推广采用静电喷涂等高涂着效率的涂装工艺;建筑施工严格选用低、无VOCs的涂料、稀释剂及胶粘剂;拟开设餐饮服务的建筑,应设计建设专用烟道;开展油烟达标执法检查。

5.多污染物减排,加强协同控制与治理。实施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编制实施二氧化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规划,打造“双达”典范城市。深入开展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跟踪研究,组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首的专家团队。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氢氟碳化物(HFCs)环境管理。加强恶臭、有毒有害等大气污染物的防控。加大其它涉气污染物治理力度。

6.深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强化区域协作。加强区域预报中心建设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会商机制。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扎实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减排清单,做到减排措施全覆盖。落实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突出科学精准减排。强化季节性生产调控和精细化管控,持续实施重点区域污染源排放精细化管控措施。完善城市间协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沟通协调,建立区域大气协同治污机制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信息的通报机制。

7.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完善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提高污染源排放监控能力。开展PM2.5和O3协同防控科技攻关,实施“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建设集自动监控、智能分析、综合决策、精细管控为一体的智慧环保平台。持续开展督导督查,巩固完善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健全大气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四)保障措施

规划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执法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社会保障、其他等7个方面年提出了保障措施。

此外,从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运输结构、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5个方面谋划了18类58个项目。


政策解读人:生态环境局  李英孜    

联系电话:13838942029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