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时间:2008-01-27

 ——二○○八年一月二十七日在济源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初步核算,生产总值达到2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增幅居全省第2位,人均达到4500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6.61亿元,增长38.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03亿元,增长39.1%,增幅居全省第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4亿元,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3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9.8亿元,增长74.3%,比上年净增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7.3%,是10年来的最快增速。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7亿元,增长43.2%,增幅比上年提高3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9亿元,增长42.4%,增幅居全省第2位,比上年前移16个位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4亿元,增长18.5%,增幅居全省第3位;进出口总值完成10.95亿美元,增长51.6%。

  ——节能减排迈出新步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5.4%;削减化学需氧量1850吨、二氧化硫1620吨,削减量分别比上年提高56.3%、27.2%;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5天,连续两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45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46元,增长18.5%,两项指标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镇化率达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一)着力加强项目建设

  大力开展“项目建设管理效益年”活动,对所有在建项目实行领导分包制和台账管理制,对30个重点项目实行重点管理和动态管理,对新上项目从环评等各个方面严格审查、选优,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快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实施200万元以上项目625个,完成投资98.7亿元,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达20个。沁北电厂二期、金利8万吨铅熔池熔炼、金马55万吨捣固焦、济钢循环经济二期、济晋高速南段、文化城、黄河小学、环保科研楼、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荆华输变电等项目顺利竣工;济邵高速公路、豫光30万吨电锌二期、万洋富氧熔池熔炼、图文信息中心、济源一中游泳馆等项目快速推进;河口村水库前期工程、蟒河口水库、济钢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中原特钢机加工热处理技改、联创20万吨树脂、济煤三矿技改、济东变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沁北电厂三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有效推进。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流转土地3.5万亩,新增薄皮核桃2.3万亩、林果专业村66个,新建、改造蔬菜温室大棚1932座,新增露地蔬菜2.2万亩,新建、改造养殖场区28个,生猪出栏75万头,奶牛存栏4500头;养殖水面达5.7万亩,水产品首次突破万吨大关。引进新品种68个、新模式14项,推广新技术18项;新建农机化示范村、示范园区14个;获得河南省名牌农产品2个,新认证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产地)19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15个;沃尔玛、济世药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人,“阳光工程”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壮大,限上企业达210家,比上年增加33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48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豫光达到102亿元,成为我市首家超百亿元企业;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52家,比上年增加13家;豫光、济钢、豫港进入河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机电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建材行业,打破了原有五大传统产业的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石晶光电进入河南省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豫光、白云率先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火炬计划济源矿用机电产业基地通过国家批复。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新增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名优产品9个。启动531和孔山工业集聚区开发工作,修建道路18.6公里,不仅盘活土地资源3.8万亩,而且解决了42个行政村6万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上市,中原特钢完成股改,联创化工、金利冶炼等企业上市准备工作积极推进。制定了全省首家铅锌行业管理办法,抬高了准入门槛,明确了行业标准,为铅锌行业做强做优提供了政策环境。成立了铅锌、机电、非煤矿山行业协会,规范了行业自治管理,凝聚了发展合力。大力开展“赛发展、赛环境、赛文化、赛创新”活动,企业发展活力增强。积极开展职工技能练兵比武,荣获河南省第二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出台了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制定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切实加强污染治理,综合整治企业48家,关停水泥机立窑生产线6条、小发电机组2台。

  第三产业稳步提升。充分利用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优势,举办了“首届王屋山登山节”、“济源旅游文化山西行”、“艾斯开尔高空生存挑战吉尼斯纪录”等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211万人次,增长22.6%。加大对商贸业发展的引导支持力度,中原国际商贸城初具规模;大力实施方便农民群众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新建、改造农家店178家。

  (三)全力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强。新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批复,完成了3个组团、3个重点区域和6个镇规划编制工作,城市水资源开发建设规划基本完成。区划调整取得突破,完成了思礼、王屋、下冶3个乡撤乡建镇和亚桥乡撤乡建街道办事处工作,从此结束了我市“乡”的历史。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3条、10.6公里,供水、供热、供气主管网新增32.3公里,中水回用工程、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试运行。绿化覆盖率达38.75%,人均公共绿地达8.86平方米,完成了雕塑小品一期工程,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周末爱国卫生日”活动积极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取得成功。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113个,完成投资3.52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支农投入达2亿元,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达到历年来最高水平。实施“百村富民”工程,以点带面,典型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改造干线公路5.2公里,新建农村公路400公里,居民组通硬化路率达75.3%,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8%;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0处,实施饮水安全项目139个,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83%,自来水普及率达83.6%;新建沼气重点村50个、户用沼气池6010座;完成农村标准化卫生所改造180所;建成农村文化中心270个,开展了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新建农村信息服务点53个;新增广播电视“村村通”50个村,在全省提前3年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大力推进迁户并村和旧村改造,666户、2988人搬入新居;西霞院移民安置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为各镇、村配备垃圾装载机和运输车22辆、环卫三轮车138辆,建立环卫队148支,初步形成了“村收集、镇运输、市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卫生环境。深入开展“3+1”工作,造林7.5万亩,绿化平原林网林带99条、113.5公里;新增和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702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再次荣获“红旗渠精神杯”;开发整理土地9700余亩;小浪底专用线、济源大道、新济路等12条干道沿线综合整治初见成效,面貌焕然一新。

  (四)强力推进改革开放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制定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村镇整治、土地流转、生态家园建设、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28个配套文件。积极推进豫光集团改制,国有商业企业改制完成减债脱困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整建制+首席代表制+综合窗口代理制”的新模式,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大力推广电子政务“济源模式”,接入用户3675个。创新督查工作机制,完善目标绩效考核管理,抓督查、促落实力度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畜牧兽医改革、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财税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程序、政府采购管理、重点行业税收秩序进一步规范。完成了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改革工作。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组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博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洽会、河南—浙江(温州)经济合作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举行了“中外客商看济源”、“济源籍在外人士暨中外客商中秋济源行”等活动,在香港、深圳分别举行了水资源开发项目推介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9.1亿元,增长2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75万美元,增长45.2%;签订招商引资合同92个,新开工、续建、扩建外来投资项目148个,外来投资企业达到224家。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个,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方面实现新突破。认真落实重大招商项目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和外来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实行最低收费制和限时办结制,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五)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好10+6实事。坚持把经济发展的成果用于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投资3.5亿元,完成了省定的10件实事、市定的6件实事,进一步改善了城乡居民的交通、饮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生产生活条件。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各镇、街道办事处统一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加大对劳动力培训和输出的补贴力度,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50人,为困难就业群众开发公益性岗位384个。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力度,立案查处损害农民工权益案件188起,为农民工办理了工伤和意外伤害保险。各类社会保险新增参保人员2.2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97.3%,大病补助封顶线提高到2万元,出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这标志着我市已经形成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医疗保险构成的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400元、1000元,补差标准居全省第二位。新增农村五保对象796人,实现了应保尽保。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了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对292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发放了廉租住房补贴。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科技普及和自主创新工作,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维修改造学校27所,率先在全省完成课桌凳配置更新工作,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6.5万人、2070万元;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2%,比上年净增763人,达到3231人;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拍摄大型电视剧《愚公移山》,进一步彰显了品牌文化。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限价收费病种由10种增加到20种,对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了食品药品安全。坚持“逢进必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培训力度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任务圆满完成。人防、民族、宗教、残联、气象、史志、档案、侨务、外事、河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安全稳定、廉政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大力开展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卫生健康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全民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明显提高,满意率达98%。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完成了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工作,行政执法责任进一步明确,普法教育扎实开展。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被评为“河南省2007年平安建设先进省辖市”。认真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国土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市级领导包案制,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按照公正公平原则,率先在全省采取“双考”办法安置退伍军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以及优抚、双拥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建立安全生产和监管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被评为“河南省2007年度安全生产优秀市”。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审计工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大力开展“一创双优”和发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50余起,干部作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小金库”专项治理扎实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全市上下鼓足干劲、奋勇拼搏、锐意进取的一年,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一年,是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新兴产业规模还小,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经济转型任务艰巨;资金、土地、环境等约束加剧,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增多,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旅游业发展机制不活,与周边地区差距拉大;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繁重;少数部门和干部仍存在思想僵化、工作标准低、不依法办事等现象,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市撤县建市20周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指明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必将推动全国经济社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宏观经济仍处于上升发展期,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河南省奋力推动从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工业大省转变,发展势头强劲;我市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和发展,经济社会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期,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全面提速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同时,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经济发展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给我市加快发展、扩大总量、谋求率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创新思想,拉高标杆,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市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加快发展这一主线,紧紧抓住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两个主题,突出工业经济转型、农业结构调整和以旅游业为突破口的第三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强化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关注民生四项工作,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8%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招商引资增长15%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12%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

  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在加快发展中顺应调控,在顺应调控中谋求发展,按照“快中求好、以好促快、又好又快”的基本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

  (一)坚持不懈抓好项目建设

  广泛动员,多方参与,积极谋划和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全年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18个,完成投资107.5亿元。竣工一批项目,豫光30万吨电锌二期、济钢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联创20万吨树脂、万洋富氧熔池熔炼、战成水泥、济煤三矿技改等项目,按计划竣工。加快推进一批项目,河口村水库前期工程、蟒河口水库、济邵和济晋高速公路、济东变电站、柳江集团10万吨绿色蛋品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新开工一批项目,沁北电厂三期、豫光30万吨再生铅直接还原、济钢循环经济改造三期、中原特钢结构调整及现代化改造一期、豫港60万吨捣固焦、恒通PVC三期、济源煤业20万吨再生铅、万洋废旧电瓶综合回收、国电豫源40万吨树脂、中原国际商贸城二期、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园丁苑、科技馆—城展馆、党校改建、500千伏变电站、531工业集聚区变电站、孔山变电站、双汇150万头生猪加工线、农产品检测中心、国外贷款造林等项目,确保开工建设。积极储备一批项目,小浪底北岸灌区、金马100万吨捣固焦二期、天龙60万吨捣固焦、济阳一级公路等项目,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加强项目建设服务和管理。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新上项目严格评审把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节能、安全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继续对项目建设实行台账管理和领导分包责任制,认真落实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土地、水电路、手续办理、周边环境等问题,努力提供零障碍、零干扰的施工环境;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安全责任制、竣工验收制,坚决杜绝质量隐患。

  (二)着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

  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大力度推动钢铁、铅锌、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做强做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力争豫光销售收入超150亿元,济钢超100亿元,沁北、金利、万洋超35亿元,新增超亿元企业5家、限上企业30家。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机械制造、纳米材料、石晶光电、生物制药等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进先进技术,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筹建河南省矿用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大名牌产品培育力度,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个。积极推进管理和体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深入开展以“赛发展、赛环境、赛文化、赛创新”为主题的联手竞赛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活力。依托重点企业和行业协会,重点支持机械加工、矿用电器、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实施战略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努力形成规模优势。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确保中原特钢成功上市,清源水处理、联创化工等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整合投融资资源,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加大投入,增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实力,扶持成长型企业尽快发展壮大。加快工业区建设,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工业集聚区水、电、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企业早日入驻。抓好科技工业区矿用机电产业基地和火炬创新园建设,积极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加大对搬迁企业的奖励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向工业区集中。

  (三)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业。以优质核桃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扩大林果面积,新增优质核桃5.2万亩,新建林果专业村67个;大力发展蔬菜、烟草、药材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新增蔬菜温室和大棚1300座、露地蔬菜3万亩、烟叶1万亩,加快冬凌草种植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养殖业。引导畜牧业“退川进岭上山”,新建高标准养殖场区25个,改造提升20个,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新增大型农机50台以上,加大对山区购置小型农机补贴的倾斜力度。积极培育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完成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产地认定20个。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支持引导力度,扶持柳江集团、万佳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

  (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以做大做强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推进景区经营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路子,引进外来投资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激发旅游发展活力。按照“用好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发展思路,以济渎庙、西霞院—小浪底、曲阳湖、五龙口温泉为重点,加快推进水资源开发的规划、招商和实施,打造旅游新亮点。强化旅游品牌建设,打造以王屋山为主的旅游品牌体系,进一步彰显景区特色。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推动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中原国际商贸城的兴市旺市工作,繁荣城乡服务业,促进信息、金融、保险、物流、中介、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五)大力倡导扶持全民创业

  全民创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活力之源,通过多种途径,启动民资、挖掘民力、激发民智,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内在动力。大力弘扬创业文化,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弘扬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创业至上、致富光荣的创业精神。大力培育创业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支持能人创业、知识创业、青年创业、回乡创业、二次创业、外来创业,切实解决好群众想创业、能创业、会创业的问题。大力搭建创业平台,以工业园区、专业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创业园区,努力使其成为播撒创业种子、孵化创业项目、扶持创业人才、培育创业群体的有效载体。大力营造创业环境,制定工商、税收、资金、服务、环境等各项激励扶持政策,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在全市形成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军万马兴创业的竞相发展局面。

  (六)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牢固树立抓节能就是抓发展、抓减排就是抓环境的理念,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动力,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层层分解,狠抓落实,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传统产业,重点抓好调整优化、改造提高、拉长链条、综合利用;对落后工艺和装备,加大淘汰和关停力度,继续关停小火电机组,以新代老逐步淘汰烧结机炼铅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住我省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机遇,尽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抓好3个国家“千家企业”、5个省“3515节能企业”和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确保重点耗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以上;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19家国控、省控重点排污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率和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100%,完成方升化学等5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大钢铁、铅锌、焦炭企业粉尘废气治理力度;建筑领域,城市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标准,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交通领域,淘汰老旧高耗能汽车500台,新建加气站3座,完成对200台出租车和公交车的燃气改造;农业领域,所有规模化养殖场增建污染治理设施,农村卫生厕所达标率达到90%以上,积极发展大中型沼气建设工程;水污染治理领域,重点抓好水源地保护和蟒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沿岸企业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积极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建设节水型社会宣传教育,实施一批节水工程项目,扎实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灌区创建活动。强化对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对节能减排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定奖惩,实行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使节能减排成为各部门、各企业及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七)持之以恒优化发展环境

  继续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和发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坚持实行最低收费制和限时办结制,坚决遏制乱收费现象,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管理,强化执法监督,切实做到公正执法、严明执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设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和周边群众树立和谐共存、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严厉打击各种侵害企业利益、破坏正常生产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崇尚诚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坚持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定期进行公开曝光、及时开展集中整治,建立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快城镇“一三三”布局的规划建设,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加强中心城区建设

  坚持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大改造,进一步彰显“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着力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新建黄河西路、北海大道东段和西段、玉川西街、太行北路、愚公北路等城市道路,完成天坛路改造。新建供水、供气、供热主管网27.5公里,新增排污主管网5公里,治理蟒河河道1.5公里。大力提升城市品位。高标准开展城市绿化美化,新栽苗木5.5万株,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游园28处,实施雕塑小品二期工程。加快旧城改造和城中村开发步伐,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深入开展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创建成果,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争创全国节水型城市。

  (二)积极推进组团开发和小城镇建设

  根据三个组团的发展定位,以镇为开发主体,加快启动一批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小城镇道路、管网、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市供水、供气系统加快向周边镇区延伸。积极开展小城镇创建工作,按照“五化”标准对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造。抓好小城镇工业、商贸业的集聚,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开展观摩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组团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

  (三)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列支专项资金,在“百村富民”工程的基础上,根据村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把全市526个行政村(居)分为三类,进行分类指导,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加快农村饮水、道路、沼气、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村,形成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扎实推进“五化”达标,建设生态示范村,把村容村貌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逐步发展成为农村新社区,力争人均收入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加快建设一批人均收入万元村。人均收入在2000—5000元的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清洁农村行动,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户户通自来水、能源洁化、街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村,与扶贫开发、迁户并村紧密结合,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改善生产生活状况,今年实现2000人脱贫。坚持开展“3+1”工作,实施造林绿化2.4万亩,新植平原林网林带23条、15.2公里;实施重点水利工程31个,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开发整理土地2万亩,新增耕地1万亩;广泛开展干道沿线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城乡干道沿线环境。

  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入手,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抓好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在落实好已出台的城乡一体化配套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力争取得明显效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规范化管理,实行各类证照年检在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加大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应用力度,规范推广网上办公和主流业务网上传输。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深化交通、城建、水利等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用地制度改革。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制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政策,搞好集体林和宜林地明晰产权、确权发证的试点工作。推行“村财务镇代管”管理模式。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优化国库集中支付程序,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大对支农投入、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创新机制,扩大范围,提升层次,提高效果。坚持不懈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与企业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战略重组相结合,与产业集中布局、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相结合,力争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高新技术、高级人才方面取得突破。坚持开展好两次“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活动,突出企业招商、专题招商、产业招商、项目招商、平台招商,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建立以专业人员为骨干、工商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为辅助的招商引资队伍,加强管理指导,扩大工作成效。对投资协议、合作意向实行台账管理,跟踪服务、一抓到底,不断提高资金到位率和合同履约率。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铅、锌、白银、煤化工等主导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出口业务。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开发国际资源。

  六、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使广大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一)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将劳动保障服务网络覆盖到镇、街道社区和企业。加强就业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提高劳动合同签约率,加大农民工工资落实力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企业职工特别是中小企业职工“三金”征缴工作,新增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2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保险金征缴率。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参合率达到98%以上;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参保率达到80%以上。加强救灾救济和社会慈善工作。加强科技和人才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抓好技术研究、引进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落实教育“三个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创建“全国教育强市”奠定基础。扩大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积极争创“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以文化城、篮球城为龙头,广泛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加快实施博物馆改造,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建成由市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居)卫生所构成的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院、医药购销企业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用药贵问题。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和工作队伍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土地矿产资源保护管理。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以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广多层标准化厂房,继续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加大矿山环境整治和矿山储量动态监测力度。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加强统计等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认真做好统计普查和调查工作。加强价格和市场监管,维持物价基本稳定。完成第二届《济源市志》志稿评审工作。继续加强档案、外事、侨务、气象、河务等工作。

  (二)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安全稳定等工作

  继续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活动,扎实搞好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市活动。大力开展“平安济源”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五五”普法教育和“三五”依法治市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驻济部队建设,抓好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做好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强化“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完善信访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七、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20件实事

  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实事的基础上,我市自加压力,提高标准,决定办好20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济源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十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100元以上;城市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标准由85元提高到95元,农村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标准由不低于30元提高到不低于40元。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无偿提供法律援助。

  (十二)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敬老事业。建设市社会福利院,新建、改建4个镇敬老院。争取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5%,集中和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分别按照年人均2500元、1500元标准补助。继续对85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补贴。

  (十三)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新增就业1.3万人,再就业2000人,全部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整合培训资源,开工建设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1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

  (十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100个农村便民超市,覆盖全市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

  (十五)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强化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及时查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案件,使全市食品抽检合格率提高3个百分点。新建药品连锁店10家,确保农村药品100%实行配送。

  (十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深化蟒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800吨、二氧化硫1.8万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十七)加快“两气一水”建设。新建燃气管网10.9公里,新增燃气用户2500户;新建供热管网9.8公里,新增供热面积79.9万平方米;新建供水管网6.8公里,新增供水用户2500户。

  (十八)完善城市环卫设施。在市区新建10座规范化公厕和垃圾中转站。

  (十九)实施居民照明工程。对环城路以内居委会背街小巷的路灯进行全面维修,对居民小区照明设施进行完善配套,方便群众出行。

  (二十)实行免费婚检和出生缺陷干预。为婚龄人员进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对拟怀孕妇女进行出生缺陷预防检查,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八、努力建设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政府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为民、务实、勤政、清廉,进一步转变职能、拉高标杆、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提高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和财力保障的重点放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上,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解决就业、就学、就医、救助等民生问题,更加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更加注重社会矛盾调处和公共安全防控,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为群众、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强化行政监督,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监督效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和矿产资源、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提高工作标准

  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超前意识、总量意识、机遇意识,敢于改变传统思维定势、突破固有观念束缚,始终保持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拉高标杆,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加压驱动,奋勇争先,超前谋划,追求突破。坚持提高标准,行动求快,措施求实,效果求好,不搞形式主义,不玩数字游戏,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推动实实在在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为民办实事等重要工作的考核力度,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

  (四)转变工作作风

  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强化大局意识、公仆意识、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公务员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五)加强廉政建设

  进一步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监督管理。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审计工作,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加强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级民主管理。时刻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以清正廉明的政风、勤勉务实的作风,打造群众信赖、人民满意的“阳光”政府!

  各位代表,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一年。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前途光明,催人奋进;又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