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时间:2009-03-13

 2009年2月9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赵素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积极应对,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288.3亿元,增长14.8%,增幅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08亿元,增长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3亿元,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2亿元,增长24.3%,增幅居全省第1位;进出口总值完成14.99亿美元,增长36.9%。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12.3亿元,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9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10.8%。

  ——节能减排迈出新步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6.12%,削减化学需氧量1800吨、二氧化硫2万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连续三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9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76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15.5%;城镇化率达47.5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

  (一)项目建设有效推进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结构优化、积蓄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职能部门推进项目的责任,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行集中交办,认真做好项目审批、银企对接、用地保障、施工环境等工作,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30个,完成投资130亿元。济晋、济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天坛山供水工程竣工通水;市图书馆、游泳馆建成投用;豫光30万吨电锌二期、济钢60万吨高强度机械用钢、联创20万吨树脂粉、济煤10万吨电解铅、石晶光电石英元器件、五三一水泥粉磨站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沁北电厂三期、河口村水库前期、蟒河口水库、豫光8万吨铅熔池熔炼、恒通50万吨树脂扩改三期、豫港60万吨捣固焦扩改、中原特钢综合技改、金利废旧蓄电池回收、万洋10万吨再生铅、科技馆-城展馆、市委党校、世纪华城等项目加快推进;500千伏济源变电站、济阳高速公路、金马捣固焦二期、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有效推进。

  (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安排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5000万元,兑现粮食、农资、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6205万元,深入实施“3581”农民增收计划,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新增薄皮核桃6万亩、温室大棚1731座,新建、改造养殖场区121个,引进柳江禽业、双汇集团、澳源牛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认证、认定无公害农畜产品及产地26个,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虎岭、玉川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获得省政府批准,虎岭、玉川产业集聚区新建道路13.8公里,铺设管网17.2公里,中原特钢产业园、中博多晶硅等项目进驻并开工;国家火炬计划济源矿用机电产业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揭牌成立。开展工业企业“四赛”活动,实施“十强十高”扶持政策,推动工业企业扩总量、上规模、抓创新、上台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74家,比上年新增21家,其中豫光、济钢超100亿元,7家企业进入河南省百强企业,豫光首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全市铅锌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和上市工作,恒通化工、豫光金铅与太行水泥实现战略联合,中原特钢进入上市审批程序,清水源进入上市辅导期,金利铅业完成上市资产评估。坚持以全民创业为重要抓手,以做大做强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767家,接待国内外游客249万人次,中原国际商贸城、国际时代广场、建业新天地步行街等大型商贸市场建成营业。着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加强融资、优化服务、强化保障、调减税费等八项措施,对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入资本金2850万元,资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抓住被列为省国有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试点市的机遇,出台优惠政策,推进银企对接,促成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1.45亿元。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全市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5项、省级科技计划20项,8家企业主持或参与了23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6种产品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称号;中原特钢新建了“河南省特殊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5%。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监测管理、指标统计体系建设,实施省工业结构调整项目12个、节能技改项目18个,完成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2个。豫光被确定为全省首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济钢、金马被列为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金利、万洋等铅锌企业建成低能耗生产线,恒通隔膜法烧碱生产工艺全面淘汰。

  (三)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

  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条13.4公里,北海路、愚公路全线贯通,新增供水、供暖、供气管网29.1公里,新装背街小巷路灯2500余盏,安装雕塑小品17组,加快推进黄河路污水管网改造、蟒河下游治理,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正式运行。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2个,完成投资1.8亿元。环保模范城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小城镇和组团建设步伐加快。3个组团建设加快实施,水资源开发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完成。开展了2次小城镇建设大观摩活动,推动了小城镇快速发展。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75项,完成投资3.5亿元,镇区水、电、路、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敬老院、卫生院、汽车站等公用事业建设得到加强。在各镇设立了城管派出机构,小城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实施百村富民工程和“双二十”培强帮弱活动,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突破3亿元,再创新高。新建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63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自来水“村村通”;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18公里,居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86.5%;实施旧村改造29个村,迁户并村搬迁874户3690人;新建大中型沼气池75个、户用沼气池8115座;新建和改造农家店107家、农家超市134个;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宽带,新增村(居)信息服务点484个;10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达标,新建绿色家园村100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个。坚持开展“3+1”工作,新增造林绿化931万株;完成重点水利工程31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开发整理土地1.5万亩;干道沿线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四)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出台“放权强镇”政策,充分调动镇(街道)抓发展的积极性,镇域经济活力进一步激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联合年检审批,推行一站式服务,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豫光集团辅业分离改制、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环卫体制改革完成。政府部门中层干部轮岗工作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职称评聘改革不断深入。土地流转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大力开展“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活动,在香港、深圳、郑州等地分别举办了水资源开发项目说明会,组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中部博览会”、“第五届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河南•广东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经贸活动,举办了“百名豫商看济源”等“请进来”活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7.4亿元,增长28.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55万美元,增长28.9%;实施外来投资项目198个,新增外来投资企业60家,总数达271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五)社会民生明显改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投入资金3.58亿元,办好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20件实事,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在实现全民医保的基础上,出台《济源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暂行办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已参保3.96万人。城镇职工保障体系逐步延伸到中小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企业五项保险新增参保职工2万余人次。新农合资金配套标准提高,参合率达98.3%,大病补助封顶线达3万元。城乡低保扩面,发放低保金2438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省最高。积极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推进,首批48套廉租住房建成投用,对2613户低收入家庭发放租赁补贴266万元。完成“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术培训1.5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提高就业资金补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帮助11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兴豫之光”人才计划全面实施,区域性人才合作机制初步形成,智力引进取得新进展。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被列为全省首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市区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新沁园中学开工建设,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制度全面落实,提前半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高招本科上线人数再创新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体育工作体制进一步理顺,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电视连续剧《王屋山下的传说》在中央一套两次播出,豫剧《愚公移山》获省文华大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迁建加快推进,改造镇卫生院2个、农村标准化卫生所192个,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免费婚检和出生缺陷干预,低生育水平持续巩固。农村药品实现全额配送,新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村32个,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妥善处置含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3个城市社区、22个农村社区建设得到加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序开展,统计“经济气象站”作用进一步发挥。市档案馆被评为全省首家国家一级档案馆。积极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达4039万元,援建过渡安置房300套。人防、民族、宗教、残联、气象、史志、侨务、外事、河务、无线电管理、应急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安全稳定、廉政建设等工作扎实开展

  深入实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全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我市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克井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邵原镇、思礼镇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国税局、工商局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明显提高,满意率达98.5%。深入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和普法教育活动,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率先在全省完成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指数全省第一。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实行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开展涉法涉诉信访和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有力保障了社会稳定。坚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隐患集中交办和行政问责制,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军转干部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及优抚、双拥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市人武部被济南军区表彰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认真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公务人员问责暂行办法》,开展干部作风季度评议活动,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改革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是大事多、喜事多、难事多、攻坚克难、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镇镇通”高速公路、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的一年,是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对外知名度显著提升、民生显著改善的一年。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始终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坚持应对挑战和抢抓机遇相结合。在罕见的挑战和困难面前,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辩证地看待危中之机,强化机遇意识,培育竞争优势,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着眼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统一。在办好要事、急事、难事的同时,着力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四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相协调。注重把发展成果用于改善民生,全面把握群众需求,加大财政投入,找准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五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加强政府建设相结合。坚持把“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六新”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两转两提”工作密切结合,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更加紧迫,节能减排任务更重;二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需要更加关注改善民生;三是安全生产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监管亟待进一步加强;四是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还不同程度存在困难和问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2009年是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难以预料,加快发展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同时,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加速转移,加快发展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为我市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务必要强化机遇意识,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挑战,着力培育优势,力争经过新一轮调整,使综合经济实力有一个大提高、发展方式有一个大转变、区域竞争力有一个大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九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坚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着力加强项目建设,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招商引资增长14%,进出口总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38%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8.5%以上。

  做好今年工作,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把加快发展放在第一位。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坚定信心;越是危机时期,越要抢抓机遇;越是面临挑战,越要加快发展。今年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就是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保持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我市在新一轮的洗牌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二是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三是把项目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一批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明显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拉动增长,积蓄后劲。四是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开展全民招商引资,更好地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落脚点。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更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六是把深入推进“两转两提”作为加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继续深入开展“两转两提”活动,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

  三、强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摆脱发展困境、培育崛起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大计,必须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强力推进,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抓机遇、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切入点和支撑点,超前谋划、加快推进,确保完成投资140亿元以上。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中原特钢综合技改、金利废旧蓄电池回收、豫光8万吨铅熔池熔炼、豫港60万吨捣固焦扩改、双汇生猪屠宰、恒通50万吨树脂扩改三期、中博多晶硅、盛荣特钢不锈钢、蟒河口水库、市委党校、科技馆-城展馆、中水回用、农产品检测中心、世纪华城等项目,确保竣工。河口村水库、沁北电厂三期、万洋10万吨再生铅、中医院迁建、新沁园中学、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北海水资源开发一期、园丁苑、国泰和豫港经济适用小区等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济钢钢铁产能置换和60万吨微粉、五三一恒通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济源煤业煤矿综合技改、中原特钢风力发电机轴、金马捣固焦二期、金信特种玻璃、500千伏济源变电站、220千伏孔山变电站、澳源5万头肉牛养殖、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确保开工建设;小浪底北岸灌区、济阳高速公路、光明100万吨捣固焦等项目,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认真落实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分包重点项目的工作机制,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行集中交办;坚持项目督导协调机制,认真落实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和台账管理责任制;切实调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两个积极性,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多渠道强化信贷融资,充分调动社会投入,着力解决好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抽调年富力强的优秀后备干部,组成若干小分队,专门从事跑项目、争项目、规划项目、论证项目等工作,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

  (二)深入推进工业经济转型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根本支撑,以“保市场、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重点,坚持不懈实施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深入开展工业企业“四赛”活动,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竞争的积极性;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扶持企业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对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工业发展的考核,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继续实施“十强十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做强做优、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加强研发和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围绕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大名牌产品培育力度。加强战略重组和上市工作。鼓励电解铅、机械加工、矿用电器等行业进行整合,鼓励关联企业开展重组联合协作,壮大产业规模;支持豫光、济钢等重点企业走出去,参股、控股和购买矿山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力争中原特钢成功上市,做好清水源、金利、济钢等企业上市前期工作。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认真落实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扩大信贷投放;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壮大担保能力,促进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和“三有”企业对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争取中小企业进入省集合债券,鼓励探索发展民间担保机构和村镇银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以集聚、集群、集约为目标,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虎岭和玉川产业集聚区完成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环境影响评价,完成投资2亿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企业入驻。

  (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加快优势产业向重点区域集聚。以畜牧、核桃、蔬菜、烟叶、冬凌草五大产业为重点,跨区域、跨镇(村)统一规划,区域规模发展,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发展,新建大中型养殖场区15个;巩固提升薄皮核桃基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在平原区新建温室和大棚1500座,打造优质蔬菜生产核心区;在山岭区新增烟叶种植5000亩、冬凌草6000亩。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以组建土地银行为主体,推进土地流转,完成土地流转4万亩;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市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50项。加强农畜产品、农作物、动物防疫队伍和网络建设,新拓展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产地认定20个。加强现代农业装备能力建设。以提升土地规模经营装备水平为重点,组建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农业综合机械600台(套),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以上。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大力倡导扶持全民创业。认真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将创业培训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将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扩大到所有城乡创业者,全方位强化创业服务,进一步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加快发展旅游业。深度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全年力争接待游客28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商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体育、娱乐、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繁荣文化产业。大力培育中原国际商贸城、建业新天地步行街等大型专业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新建70家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认真落实国家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家电下乡工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资源保护

  把节能减排和环境资源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大对落后工艺、装备的淘汰、关停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有色、钢铁、能源、化工、建材、交通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重点做好国家定3家、省定5家、市定29家企业的节能工作;增强全民节能意识,开展全民节能活动。切实抓好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抓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减排工作,深化水污染、大气污染治理,扎实开展农村“五清洁”活动,健全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确保削减二氧化硫6900吨、化学需氧量1700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国土资源保护。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集中整治各类违法违规用地;全面推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业秩序。

  (六)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开展“优质服务窗口”评选活动,坚持实行最低收费制和限时办结制,坚决遏制乱收费现象,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管理,强化执法监督,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设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和周边群众相互支持、共赢发展,严厉打击各种侵害企业利益、破坏正常生产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教育,崇尚诚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每季度开展一次部门作风评议活动,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速查速究,严肃处理,推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四、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加强中心城区建设

  编制完善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专项规划。新建改造文昌北路、汤帝北路等10条道路,完成蟒河上游等3条河6500米河道整治工程。以造绿、造水、造景为重点,大力推进“大树进城、果树进城、石头进城”,高标准实施“五路一河一园”绿化,新增绿地236亩。进一步提升城市亮化水平,打造精品亮化环路。每个街道办事处高标准改建一条精品街。抓好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争创城市管理精品街活动,确保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检,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节水型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二)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水资源开发和组团建设

  按照建设城市新型社区的要求,加快已开工的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进度,今年再开工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抓好水资源开发规划和招商,济渎庙、牛王滩、连地滩、曲阳湖4个区域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按照“搞好规划、拉大框架、放活政策、提升标准、加快建设、规范管理、聚集人气、促进发展”的要求,加快组团建设步伐,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三)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目标,加快编制小城镇建设控制性详规。通过发展教育带动、迁户并村进镇安置、项目移民进镇、引进外来资金等措施,抓好工业、商贸业和人口的集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按照城中村改造方式改造镇中村,启动11个镇15个镇中村改造工程,建设高标准新型社区。大力完善小城镇道路、管网、园林绿化、垃圾处理、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各镇城管派出机构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扩规模、上水平。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探索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以“加强班子建设,培育主导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为重点,在山区和平原各建设两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农村新型社区组团,示范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上档升级。继续实施“3581”农民增收计划、百村富民工程、生态文明示范村和“双二十”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沼气、文化、卫生、环境建设,实施68个村自来水管网改造,新建沼气重点村60个、户用沼气池8000座;新建6个综合文化站、60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完成53个标准化卫生所改造;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区、小城镇聚集,完成迁户并村703户3300人,旧村改造完成15个村,建成5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扎实推进“3+1”工作,完成造林绿化1221万株,实施重点水利工程32个,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2.13万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58个,整理土地2万亩,深入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抓住市场环境变化和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招商引资,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全面深入扩大开放。

  (一)广泛开展全民招商引资活动

  加强宣传,全面动员,在全市广泛开展全民招商引资活动,形成自上而下、从领导到群众广泛参与的浓厚招商氛围。组建招商引资局,加强以专业人员为骨干、工商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为辅助的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抽调优秀后备干部组成招商小分队,创新招商方式,重点面向珠三角地区、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开展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开展 “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活动,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优化项目落地环境,抓好签约意向的跟踪和合同的落实,实行局委与镇(街道)、企业挂钩统一指标、统一考核、统一奖惩的“捆绑式”招商引资新机制,确保完成招商引资43亿元以上。

  (二)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认真落实“放权强镇”政策,逐步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激发镇(街道)的发展活力。认真落实我市《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投入保障、金融支农、农业风险防范、农村民主管理等各项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好新修订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暂行条例及燃油税费改革方案,抓好资源税、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矿产资源整合、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

  (三)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

  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交流,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对接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发展后劲。抓住国家鼓励出口的机遇,用足用活出口退税、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支持、技改贴息、中部地区外贸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政策,努力扩大外贸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把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一)切实提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实行动态跟踪,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的就业创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出台被征地居民参加养老保障补充办法、失地农民和计划生育户参保补贴办法等,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达30%以上。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参保工作,确保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种报销补助范围,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尽快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加强中小企业职工“三费”征缴,新增各类参保人员6万人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30元,农村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20元。完成846套廉租住房建设。

  (二)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加强科技工作,积极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创建全国教育强市为目标,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布局,积极开展教育强镇(街道)创建活动。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和新农村书屋工程。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举办济源市第一届运动会。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缓解群众看病难、吃药贵问题,实行农村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人均600元提高到840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每人每月5元提高到20元。继续开展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村镇活动,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积极推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继续做好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气象、河务、无线电管理等工作。

  (三)加强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工作

  严格落实市级领导包矿、镇领导驻矿责任制,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着力解决煤矿等高危行业基础薄弱、事故多发等突出问题;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强安全意识和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严格隐患排查整改,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信访工作,坚持市级领导接访日制度、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和群众工作日例会制度,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着力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努力保持群众安全感指数全省第一的良好形势。

  (四)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开展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创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景区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谐促进会“一约三会”,大力开展以“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三五”依法治市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关心支持驻济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做好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等工作,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七、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

  在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0大实事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提高标准,再办8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投资3.9亿元,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保障水平,促进“三农”发展。二是投资5500万元,继续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的居民实行补贴,增加对失地农民、计划生育户的参保补贴,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参保率。三是投资3000万元,建设市中心敬老院,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四是投资1亿元,建设市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为全市大中专职教学生、农民工、下岗职工等提供培训场所。五是投资1亿元,新建沁园中学,扩建北海高庄小学和天坛宋庄小学,迁建市特殊教育学校,改造5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六是投资6000万元,实施市中医院整体迁建工程。七是投资4800万元,铺设“两气两水”管网38.6公里。其中,燃气管道6.6公里,供热管道9.7公里,供水管道7.3公里,污水管道15公里。八是加快居民组通硬化路工程建设,修建“组组通”道路316.6公里,实现全市所有具备条件居民组通硬化路。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今年宏观经济形势严峻,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推进“两转两提”,切实提高政府工作的创新力、公信力、执行力和约束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创新力

  以开展“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为动力,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把加快发展和转变方式、优化结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扶持的重点和财力支持的重点放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上,努力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行政决策、执行、咨询、反馈等方面的程序和制度,精简办事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敢于突破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勇于冲破影响发展的陈规陋习,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法律的手段、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敢闯敢试,敢抓敢管,争做改革的先行者、创新的带头人。

  (二)坚持务实为民,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公信力

  坚持求真务实,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不虚报浮夸,不急功近利,多做事关全局、谋划长远、夯实基础的工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和现实负责,作决策要科学,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做事要到位,做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承诺要有度,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坚持以人为本,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扎实办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诚信政府建设,言必信、行必果,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坚持转变作风,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

  强化机遇意识、总量意识、超前意识,大力弘扬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常的做法、超硬的作风,始终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自我加压,善于拼搏开拓,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以抓好落实、提高效率为核心,以“严、细、深、实、快”为要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进会风文风,多一点实干举措,多一点有效服务,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繁文缛节,进一步贴近基层,到一线了解情况,到一线建立互信,到一线推动工作。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和台账管理,完善对公务人员的激励奖惩机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大服务对象评议职能部门的力度,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迅速落实。

  (四)坚持依法依纪办事,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约束力

  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提高政府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审查、发布、备案和定期清理制度,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制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进一步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实行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委托代理制度。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深入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涉农资金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勤俭办一切事情,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今年公务购车、考察经费支出零增长,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一律缩减5%。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机遇和责任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努力在逆境中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济源,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