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时间:2010-02-23

  二○一○年二月一日在济源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赵素萍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态势的重大胜利。

  ——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预计达到311亿元,增长14.2%;财政总收入达37.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5.01亿元,增长17.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8.22亿元,增长46.2%。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2亿元,增长32.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6.3亿元,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9.8亿元,增长19%。

  ——民生显著改善。投资7.8亿元,较好地完成了省定10大实事和市定8件实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63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较上年实际增长9.7%、10.7%。城镇化率达49.01%,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59‰以内。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在危机之年各类矛盾明显增多的形势下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集中精力战危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全力保企业保运转。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坚持把保企业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研究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决胜四季度,形成了战危机保增长的强大合力。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要素保障,积极协调解决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供给,全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制定实施扶持政策,为企业减免税费达3.69亿元、提供支持资金达6930万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373项。帮助企业破解资金瓶颈,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增资1000万元,举办银企对接活动,为130余家企业和项目单位融资达78.8亿元。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全省产销对接会,加大市内企业与重点项目产销对接力度,有效缓解了企业的市场压力。深入开展企业“四赛”活动,通过联手赛、台阶赛和现场观摩活动,推动企业在应对危机中实现转型、在相互竞赛中加快发展。一系列应对举措预见早、节奏快、措施准、出拳重,最大限度减轻了危机对工业发展的不利影响,迅速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实现了经济增长回升向好,生产总值增速从一季度的7.9%回升到上半年的10.5%、全年的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8%回升到上半年的10.1%、全年的17.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速从一季度的-50.3%回升到上半年的-40%、全年的46.2%。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先后两批筛选55个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计划,加强台账管理,坚持市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实行集中交办和销号制,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促进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622个,完成投资171.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46个。双汇1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豫光8万吨熔池熔炼、联创树脂三期扩改、中博多晶硅一期、济源煤业综合技改、万洋60万吨复合肥一期、石晶光电高品质光学片、3G移动通讯等项目竣工;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济钢环保综合改造、豫港60万吨捣固焦、中原特钢综合技术改造、东方光大塑料光纤、500千伏变电站、金利废旧蓄电池回收等项目进展顺利。

  大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产业振兴攻坚行动计划”,促进企业上规模、提水平、增效益。规模以上企业新增34家,达到26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8家,达到82家,超30亿元企业达到6家;济钢、豫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再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首次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9亿元,同比增长15%。积极推进“质量兴市”,8种产品被评为“河南省优质产品”,4家企业参与5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强力推进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深化治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7.38%,削减二氧化硫10200吨、化学需氧量2100吨,出境断面水质和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

  (二)加大工作力度,“三农”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养殖、蔬菜、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基地为依托,以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粮经比例达到52∶48。新引进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5个,新增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18个。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6个,补贴各类农机具2300台(套),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3%。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80项。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专业合作社22个,新流转土地14.2万亩。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建设进展良好,搭建了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平台。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投入支农资金3.9亿元,大力开展“百村富民”、“3581”创富竞赛、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双二十”和“新老典型竞赛”活动,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民增收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的村新增19个,达到316个;超8000元的村新增26个,达到79个;超万元的村新增4个,达到16个;3000元以下的村比上年减少26个,仅剩下20个。新建改建农村硬化路612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组组通硬化路。完成迁户并村712户3332人、旧村改造27个,新增沼气用户1.3万户,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达到152个,省级生态文明村达到48个。继续开展冬春3+1工作,完成造林绿化1432万株,改善灌溉面积2.57万亩,开发整理土地 2.3万亩。全省新农村建设前500名村中,我市达到125个,占全省的25%,充分显现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突出成效。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全力

  谋划旅游产业发展,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景区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民营景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扎实开展务实营销,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亿元,增长16.2%。加大对农村商贸业发展的支持引导力度,农村商贸流通网络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693万元,现场直补经验在全省推广。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发放小额贷款6295万元,着力培育创业主体,自主创业、竞相创业局面初步形成。新增私营企业568家、个体工商户6279户、注册资本9.1亿元,分别增长41%、59%、22%,拉动就业3.5万人。

  (四)抓规划促建设,城镇化步伐加快

  制定实施“1133”发展规划。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建设好中心城区,推进3个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抓好3个重点镇建设,启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2个,概算投资21亿元。

  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城区建设项目79个,完成投资33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1条,铺设“两气两水”管网47公里。扎实推进“改开建”工作,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5个、水资源开发项目8个。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积极推进“四城联创”,荣获“河南省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复合型城市组团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完善规划,强力实施,3个复合型组团建设快速推进。虎岭、玉川、高新技术3个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新增企业13家。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68项,完成投资4.84亿元,镇区水、电、路、气、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敬老院、卫生院、汽车站等公用事业建设不断加强。

  (五)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全面推行联合年检,涉及企业的行政性收费一律按低限收取,经营性收费一律按低限再降30%收取。完成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达89%,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已获批准。大力推进“放权强镇”,充分调动了镇(街道)谋发展、抓发展的积极性,镇(街道)一般预算收入全部超千万元,承留、克井两镇突破亿元大关,镇级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7.9%、27.5%、72.3%,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施“大招商”攻坚行动计划,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市领导带头招商,组团参加了中原文化澳洲行、港澳行、宝岛行等重大经贸活动,两次邀请中外客商来济举办投资推介活动,专业小分队外出进行针对性招商250余批次,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全年新签合同项目15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亿元,增长21.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549万美元,增长25%,外来投资企业达到285家。

  (六)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参保人员达到5.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新农合、城乡低保补贴标准提高,为11963人发放大病医疗救助411万元,为3470名85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补贴355.7万元,为9800名困难职工发放帮扶资金780万元。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达97.4%,居全省第1位。建成首批廉租住房894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610户491万元。落实就业再就业帮扶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再就业2319人。大力开展“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八个一活动”等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培训2万余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余人。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教育资源整合,5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全面完工,沁园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投用,东高庄小学、宋庄小学主体工程完工;高考本科上线3696人,再创历史新高;启动职业教育攻坚行动计划,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市委党校顺利搬迁,城展馆-科技馆、中心敬老院竣工,博物馆免费开馆。建成镇综合文化站6个、文化中心示范村60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顺利开展。认真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工作,标准化卫生所改造全面完成,镇卫生院改造快速推进,中医院迁建主体工程完工,人民医院综合楼开工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建成投用,新增食品药品安全示范村76个,荣获“河南省食品安全优秀城市”称号。制定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加强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市第一届运动会和多项篮球赛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通过省政府批复。加强档案管理,首家荣获“省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市”称号。人防、民族、宗教、残联、气象、史志、外事、河务、无线电管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七)安全稳定、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政府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改治理、宣传培训,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荣获“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市”称号。主动开展铅超标防治,加强环保监管,关停落后生产工艺,督促企业整改,加快企业防护林建设,对防护范围内的孕妇、儿童、中小学生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前列。5件人大议案、86件人大建议和158件政协提案按期办理或答复,办理质量和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法律六进”活动,大力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军转干部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及优抚、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连续三届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城”。积极推进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加强调研分析,统计工作的咨询参谋作用得到加强。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认真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两转两提”活动,促进了工作作风转变。强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全力战危机保增长保稳定,经受住了多种困难的严峻考验,取得了超出预想的良好发展成果。在应对危机的重大考验中,我们努力坚持了以下几项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危中寻机、加快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均遇到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以特殊之举应对困难之局,超前谋划,周密部署,主动应对,最大限度减轻了危机和突发事件对我市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态势。二是坚持正确处理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在全力战危机保增长的同时,强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薄弱环节建设,谋划编制关系济源长远发展的重大规划,做到长短结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为推动济源跨越发展积聚了优势、增添了后劲。三是坚持把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失时机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源、活力源。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办好为民实事,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及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转变作风、求实求效。以“两转两提”和“企业服务年”活动为载体,着力抓谋划、抓落实、抓环境、抓作风,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创新力、公信力和约束力,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这些做法和体会为济源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近年面临的困难最大、考验最多、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在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危机中凸显,加快发展与环境、土地、资源制约等矛盾日益突出,加快经济转型日益紧迫;二是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广大群众企盼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工作面临新压力,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挑战,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四是在一些干部中仍不同程度存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执行不力、廉政意识不强等问题,工作超前谋划不够,项目储备不足,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2010年,我市继续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积极因素和不利影响、挑战和机遇同时存在,但总体上看今年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去年。世界经济正在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我省强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我市在困难情况下取得了战危机、保增长的阶段性重大胜利,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同时,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宏观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受产业层次低、地域狭小等因素影响,我市在区域竞相发展的角逐中存在诸多挑战和压力。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培育优势,使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一个大提高、发展方式有一个大转变、区域竞争力有一个大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平安建设,着力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力,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12%以上;招商引资增长16%以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进出口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4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0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坚持‘三保’、突出转型、强化态势”作为着力点,必须把“落实完善、创新机制、提高能力”作为关键环节,坚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三、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集中精力抓好项目建设。着力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工业经济扩规模、调结构、促转型。实施年度投资超500万元项目500个以上,其中年度投资超亿元项目50个以上,全年项目投资完成200亿元以上,确保投资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加快推进沁北电厂三期、东方光大塑料光纤、济钢节能技术改造、中原特钢精煅机生产线异地改造、豫光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二期、万洋和金利节能减排综合技改等项目;开工建设豫光30万吨电锌三期、中联水泥、神州机械2万吨液压支架、科灵电器3300V系列开关及煤矿监控系统等项目;做好沁北电厂四期、国电2×35万KW热电联产、光伏产业园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储备力度,注重项目规划与国家、省规划衔接,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工作,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力争有更多重点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盘子”。

  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着力壮大战略支撑产业。有色冶炼、钢铁、化工、能源等基础原材料产业重点抓好工艺提升、节能减排、环保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业,建立资源保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矿用电器产业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强化研发、打造品牌,集中支持发展整机成套装备,促使机械加工产业上档次增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精细化工、晶体材料、生物农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尽快成长壮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重点支持铅锌渣提取有价金属和粉煤灰、磷渣、电石渣综合开发利用。优化措施强力推进。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采取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办法,加大对新上项目、技术改造、自主创新、整合重组、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对工业结构调整进行奖励和扶持;对重点发展产业优先提供金融支持、土地和环保容量指标支持、生产要素和资源支持、产业集聚区优惠政策支持;支持重点发展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战略重组、上市融资工作。

  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加强组织领导,丰富完善内容,提高竞赛标准,开展行业对标活动和现场观摩活动,推动工业企业“四赛”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建立健全政策导向、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机制,推动企业服务工作常态化;抓好100家重点服务企业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加快气源、热源建设,积极争取大用户直购电政策,持续优化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供给,保障企业正常运行。努力扩大信贷支持,进一步提高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和民间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选择50家企业(项目)进行重点融资服务,新增贷款20亿元以上。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认真落实“十强十高”扶持政策,新建各类企业研发中心5个以上,积极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努力将优势企业的核心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深入实施科技专项,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个以上,实施重大科技项目5个以上。加快推进质量兴市,启动“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争创“省长质量奖”、国家级名牌产品。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发展。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节能设备和技术。认真实施电力、煤炭、有色等6大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攻坚计划,重点抓好40家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争取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加强环境保护。强力推进涉铅企业专项整治,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开展重点排污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4.9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0.7万吨以内,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认真落实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严查违法违规用地,严厉打击非法开采。

    四、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三农”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市财政列支4.5亿元,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立足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加快养殖、蔬菜、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新培育养殖集聚区5个,蔬菜生产核心区5个,核桃标准化示范园2个、千亩方5个,新增蔬菜温室大棚1000座、冬凌草种植面积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双汇集团、柳江禽业等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发展,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新增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10个。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力度,扶持示范性、规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8家,补贴各类农机具2550台(套)。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30项。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30万亩。蟒河口水库建成投用,加快推进河口村水库和气象雷达站建设。继续强力实施“3581”创富竞赛计划,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台阶的村新增112个,力争低收入村全部超3000元。

  加强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第二批百村富民工程、生态文明示范村、“双二十”、“新老典型竞赛”和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大力推进迁户迁村进镇区、组团和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集中安置,完成910户4100人的搬迁任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50公里,加大农村公路管 理养护力度。集中力量全面实施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34所学校1.8万名学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深入开展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信息服务点建设。继续推进“3+1”工作,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造林绿化882.8万株,开发整理复耕土地2万亩,对100个村(居)实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

    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城乡经济 

  强化“大旅游”和产业综合发展观念,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作用。搞好全市旅游规划和景区规划;推动改制后的王屋山、五龙口、九里沟景区加大建设投入;打造小浪底国内旅游精品景区;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办好王屋山国际旅游登山节、小浪底观瀑节等营销活动,加大主流媒体形象广告投放力度,提升济源旅游吸引力。

  提升商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体育、娱乐、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物流、信息、文化、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强专业市场、连锁超市和星级酒店的建设管理,扩大规模,提升水平,繁荣城市商业。以农资供应、农副产品运销和农民消费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推进“一店多营”,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加快拓展农村服务业。认真落实“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国家促进消费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服务网点,搞好现场直补,争取进入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试点范围。以篮球城、文化城等为依托,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深入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响愚公移山文化品牌;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强化产品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农村商业银行建设,改进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监管,推动房地产业有序发展。

  六、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培育壮大经济增长点 

  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认真落实创业政策,着力提升创业服务,全面开创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致富、以创业促发展的新局面。大力实施全民创业“五个一”工程,培养一批创业骨干,征集一批创业项目,建设一批创业基地,推广一批创业成果,宣传一批创业典型,组织开展“全民创业宣传周”活动,营造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等创业扶持资金规模,大力开展创业辅导,开展“创业标兵”评选活动,提高各类创业主体的创业能力和积极性。以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专业市场为重点,多渠道、多领域开辟创业孵化基地,努力使其成为播撒创业种子、孵化创业项目、扶持创业人才、培育创业群体的有效载体。认真落实工商、税务、金融、财政等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建立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证照办理、经营管理指导、融资担保和创业孵化等链条式全程服务,不断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集群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把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和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全民创业深入开展,确保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880户、非公有制企业650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0个、规模以上企业30家,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85%。

  七、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加快市域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在“1133”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市域一体的要求,加快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和市域总体规划紧密衔接的村镇体系规划,为高标准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指导。完成中心城区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规和组团、镇区近期建设控制性详规。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原则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三规统一”的要求,加快编制3个产业集聚区的控制性详规和规划环评。加强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强制性,确保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紧凑型”、“复合型”理念规划建设城镇,加快公共交通、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基础设施运营效率。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政府投融资力度,通过采用BT、BOT等模式,加快实施一批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社会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项目。投资3.2亿元,新建济源三中、济渎路学校、太行路学校,改善1.2万名学生的就学条件;中医院迁建、儿童福利院、500千伏变电站、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二期,温邵线、邵吉线改造,北海大道、黄河大道、济渎路延伸等项目建成投用;加快推进人民医院综合楼、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职工之家、北环立交、殡仪馆扩建等项目。做好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济焦城际轨道铁路、济阳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提升中心城区建设管理水平。突出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特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规划,精细化建设,提升城市的现代形象、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加快城市道路、河道治理,完成17条28.6公里城市道路建设改造,铺设“两气两水”管网20.5公里,加快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79亩。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水资源开发,继续实施背街小巷照明工程和畅通工程,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完成人防指挥所建设,提升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队伍,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切实管出形象、管出品位、管出特色。深入开展城市创建活动,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届满复检,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争取节水型社会建设和节水型城市创建成功,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加快复合型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和小城镇建设。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增强组团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组团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商贸业集聚发展,拉大组团框架,完善组团功能。加大土地收购力度,为集聚区建设备足用地。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发展现代物流、技能培训、科技研发、检测检验、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新型社区,促进小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继续开展小城镇建设观摩活动,形成竞相发展的氛围。

    八、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确保一季度完成改革任务。深化放权强镇改革,调整目标考核权重,探索分类考核办法,开展联手竞赛活动,引导镇(街道)进一步加快发展;取消年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镇的财政上解,支持其加快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严厉打击偷骗税行为;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切实加强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继续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减排等支持保障力度。积极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与所在 镇(街道)的融合,制定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投资融资、省网直供电价、异地投资税收分享等优惠政策。创新支持工业发展的鼓励政策,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工作。在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率销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权益。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加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解决好农民工工资问题。

  强力实施招商引资。继续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坚持开展“两次走出去、两次请进来”集中招商,坚持招商活动以企业为主、民间和商会为主、专业对口小分队为主的“三为主”原则,面向社会各界设立招商信息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全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在择商选资上下工夫,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央企合作、搞好技术人才引进“三个重点”,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大力引进产业链延伸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改进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把项目落地、资金到位作为考核招商引资工作的主要标准,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抓住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向好的机遇,积极发展出口伙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实现出口恢复性增长。办好中原经济区第二十一届市长联席会。

    九、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岗位开发、小额贷款等工作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提高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吸纳就业能力。做好“4050”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为重点,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80%,保障标准走在全省试点市(县)前列。尽快出台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障政策,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继续扩大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障覆盖面,按去年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做好优抚保障工作,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全面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制度,将大额补助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慢性病报销补助病种达到20种。加强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与管理,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教育强镇(街道)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创建工程,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攻坚行动,扶持优势学校加快发展。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全面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同步结算。继续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镇、村创建活动。继续抓好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提高新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组织好省十一届运动会参赛工作。做好民族、宗教、档案、残联、气象、史志、外事、河务、无线电管理等工作。

  扎实开展“平安济源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煤矿、危化企业等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土地征用、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劳资纠纷、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社区建设,完善村民自治。

  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等工作。大力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创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景区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市科技馆的科普平台作用,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认真做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济部队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老干部等发挥作用。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优化作风保障发展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一创双优”和“两转两提”,坚持科学性,增强紧迫性,突出实效性,努力建设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决策、编规划、定政策站在群众的角度换位思考,一心想着群众,真心为了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做雪中送炭、排忧解愁的实事。

  坚持尽职尽责。牢记党和人民重托,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持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

  强化行政问责,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急功近利、虚报浮夸。尊重规律,科学决策,努力做到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正确政绩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少提口号、多干实事,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节能减排、优化环境、民生改善等重要工作的考核力度,强化台账管理和督察考核。在提高执行力上狠下工夫,凝神聚力、锲而不舍,出实招、下实劲、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坚持优化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完善项目联合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设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大局意识、服务发展的意识,继续解决好“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切实提高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注重研究政策,设身处地为企业、为群众着想,提高灵活运用政策、统筹协调促进发展的能力。加强政风行风评议,加强对部门内设科室负责人的监督考评,创新轮岗交流和竞争上岗机制,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坚持廉洁从政。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逐步将公务消费纳入政务公开范围,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查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干部,切实做到警钟长鸣、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干干净净做事。

  各位代表,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建设文明和谐济源,是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总量意识和超前意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锐意进取精神,以改革创新、超常规发展的敢闯敢试精神,推动工作出实效求突破上台阶。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为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济源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