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政府 >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时间:2012-05-15

2012年5月15日在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创新,求实求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9.5亿元,增长14.8%;财政总收入完成44.2亿元,增长18.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亿元,增长1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4亿元,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6亿元,增长17.3%;进出口总值完成16.6亿美元,增长1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21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41元,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1.4%。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开放招商、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综合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开放招商成效突出。把招商引资作为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各种制约最直接、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推进与央企和大型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1.9亿元,增长76.5%,直接利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94.5%,荣获“2011年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称号。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468个,完成投资228亿元,增长2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0个,比上年增加46个。济钢节能减排和高洁净铸锻钢件、中原特钢精锻机技改、万洋绿色能源蓄电池、贝迪空调、220kv南岭输变电站、蟒河口水库等项目建成投产;豫光多金属综合回收、沁北电厂三期、金马焦化苯加氢、河口村水库、恒泰商业广场等项目加快推进;丰源石油30万吨轻烃、小浪底北岸灌区等项目开工建设。产业集聚区蓬勃发展。三个产业集聚区调整完善规划,深入实施“退二进三”,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彰显;新建标准化厂房56万平方米,道路、管网、供电、综合服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增长110%,完成税收12.9亿元,增长48%,从业人员达3.7万,增长22%;玉川被命名为全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集聚区,虎岭进入全省“十快”集聚区,高新升格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工业经济发展壮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0.5亿元,增长19.8%;实现利润69.9亿元,增长28.2%。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15家,达到128家。豫光再次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钢、万洋、金利、金马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6项,主持或参与制订、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4项,再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豫光的高效清洁冶金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狠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6万亩,蔬菜、畜牧、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产业持续壮大,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7家,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新增3家、20家;新建农机合作社7家,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和宣传营销,接待游客4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分别增长35.1%、38.3%,荣获“河南省旅游强市”称号。扎实推进重大商贸项目、农村连锁超市建设,改造提升城市放心早餐网点,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金融保险、交通物流、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济渎片区、东南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5个,完成投资11.8亿元,建成居民安置楼37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6公里,“两气一水”新增管网56公里、用户1.2万户。深入开展城市创建,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和“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组团、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实施组团、小城镇项目115个,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镇办环卫、城管、园林等管理队伍全面建立。坡头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成新型农村社区4个。新建省级生态示范村25个,新增沼气用户4003户,建成垃圾中转站23座、简易垃圾填埋点27个。“3+1”工作扎实开展,完成农田水利建设项目564项,造林植树695万株,开发整理土地2万亩,村容村貌和十大区域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乡交通条件持续改善。新建改建公路300公里,提升改造济源大道,城市“两环十纵十一横”主干道框架初步形成,产城融合步伐加快,农村路网进一步提升,荣获河南省农村公路“好路杯”竞赛特殊贡献奖。

  (四)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瓶颈得到有效破解

  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资产、资金、资信,建立6家投融资公司和财源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12亿元。探索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中整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提高了发展用地保障能力。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民进城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改革,建成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建立政府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官方微博开通运行,政府常务会、全会邀请群众代表列席并进行网上直播,持续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和“满浮散懒庸”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五)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就业创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帮助218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112户。加大创业帮扶力度,新增个体工商户3098户、民营企业483家。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各项社会保险新增参保人员2万余人次,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5%。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提高30%、50%。建设保障性住房2729套,发放廉租补贴686万元。扶贫开发完成483户迁户并村和6个村整村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造中小学、幼儿园27所,济源本科院校、职教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市”称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竣工投用。建设农家书屋132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一场两台”建设全面完成,市第一届运动会成功举办。社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完成,荣获“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单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消费维权工作扎实开展。信访形势稳定向好。深入开展“平安济源”建设,群众安全感指数居全省前列。全民文明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志愿者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强化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城乡义务兵“同义务同待遇”将作为典型经验全面推广,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民主法治建设持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高质量办理、答复人大议案建议116件、政协提案118件。法制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荣获全省“五五”普法先进市称号。切实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政务公开和纠风治乱,反腐倡廉工作扎实开展。认真开展预算执行和经济责任审计。统计、人口、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群团、档案、气象、河务、史志、应急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1年工作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先后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大关,是2006年的2.4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是2006年的2.3倍;地方财政总收入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7%。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63.3亿元增加到228.4亿元,年均增长29.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9亿元增加到101.9亿元,年均增长36.5%。

  ——过去的五年,是工业支撑更加强劲、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65.5%提高到72.9%,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由7.6%提高到15.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由80.6%下降到65.3%。产业集聚区建设从零起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8家,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4.4%,成为转型升级的新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3.4%和33.1%,连续五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8.4亿元助推“三农”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幅度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新建城市道路58公里,图书馆、城展馆-科技馆等建成投用,地下管网由666公里增加到891公里,城镇化率由42%提高到51.4%,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镇组团建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3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150公里、农村公路158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全面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标准化卫生所、日用品超市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过去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财政累计投入民生建设资金89.2亿元,解决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06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6年的2.28:1缩小到2.02:1。新增就业10.2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养老、医疗保障政策全覆盖,各项待遇水平居全省前列;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农村文体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过去的五年,是不畏艰险破解危局、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贸易保护的严重冲击,我们凝聚全市力量、发挥全市智慧,采取强化服务、要素保障、银企合作、企业“四赛”等应对举措,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全力推进放权强镇、土地金融、行政审批、城乡一体化等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坚持通过改造提升生产工艺、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实施村庄学校搬迁,实现涉铅产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多赢。危机蕴含新机遇,特殊时期的壮士断腕之举,使我们经受住了特大考验,取得了战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全面胜利!

  本届政府主要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书写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一页,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外来投资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极不平凡,经验弥足珍贵,有以下几点值得认真总结: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同步推进。二是必须紧密结合济源实际,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品牌,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立办实事办好事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长期有保障、永久得实惠。四是必须坚持创新创造,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五是必须发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坚持干字当头、求实求效,形成竞相发展、争创一流的良好局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层次偏低,第三产业明显滞后;高消耗产业偏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后加工度偏低,经济开放度不高;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容量饱和,信贷融资困难,发展要素趋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社会管理还有诸多薄弱环节;一些干部自视甚高,固步自封,开放意识不强,素质能力、运作水平、工作作风亟待提升。对此,我们一定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赶超跨越的关键期、转型提升的攻坚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国家宏观政策稳中求进,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市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正在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人心齐、热情高、干劲足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但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正视挑战,克难攻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为总抓手,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着力推进扩大开放,着力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持续求进,力求先行,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要突出“围绕一个总抓手,落实五项主要任务,加快五个创新突破,实现五个显著成效”。

  围绕一个总抓手: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这是我市立足实际、充分论证提出的特色定位和发展品牌,是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是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上持续推动“三化”协调发展。要经过五年努力,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示范。

  落实五项主要任务:一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做出示范。按照“全域济源、一体发展”的理念,科学划分城乡功能区域,构建中心城区、功能区(产业集聚区+组团+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层级体系,形成城乡高度融合、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高效、区域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二是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在产业转型发展上做出示范。推动重化工产业向高附加值、循环和低碳方向转型,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壮大服务业规模,推动特色高效农业集群发展,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共建共享上做出示范。整合资金资源,统筹推进城乡交通、能源、水利、公用设施、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高效连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四是统筹城乡服务体系建设,在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做出示范。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城乡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五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市上做出示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绿色低碳之城、魅力山水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加快五个创新突破:一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促进人口集聚上实现突破。二是深化用地制度改革,创新土地开发机制,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用地矛盾,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实现突破。三是树立科学经营城市理念,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提高财政资金引领和使用效益,创新金融产品供给,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筹措上实现突破。四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城乡一体化管理创新上实现突破。五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在对外开放合作上实现突破。

  实现五个显著成效: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居全省前列,确保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幅居全省前列;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到2016年比2011年翻一番。二是新型城镇化显著提升。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三是发展方式显著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第三产业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四是民生建设显著加强。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以下。五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增强全市人民环保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年均达到31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各位代表!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市政府将和全市人民一道,经过五年奋斗,让济源的经济更加强盛,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

  三、全力做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启动之年。我们一定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根据《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5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7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完善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突出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四个环节,强化中心城区、复合组团、特色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个节点,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加强城市特色和发展战略研究,高标准编制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根据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人口分布、资源禀赋等要素,规划建设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区、虎岭转型发展功能区、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西霞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王屋山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区、东部特色高效农业功能区,打造“1+5”向心发展模式,构建中心城区、功能区(产业集聚区+组团+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层级体系。切实加强规划执行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加大中心城区建设改造力度。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彰显魅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三大片区建设。大力推进济渎片区建设,优化北海人居环境,提升北部商业、文化、旅游功能。大力推进东南片区建设,与轵城融合发展,打造城市新型商圈和高档社区。大力推进蟒河片区建设,疏通河道,改造提升,形成生态轴、景观带、商业带和城市文化长廊。加强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街)建设。加快编制中心商务区发展规划,争取列入首批省定重点。特色打造济水核心商务区、沁园现代城市新区、北海中心商圈、天坛都市工业和商贸物流区、玉泉汽车商务中心区和生态休闲区。完成济水宣化大街、西街、天坛工业大道、沁园凯旋路、北海民族南路、健康路等6条特色精品街(区)建设。积极推进重点部位和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天坛路、济水大道、济源大道、愚公路、济渎路等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完成20条居委会道路整治提升。新建改造20个公交站点。实施北街、段庄等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强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启动“三湖”、龙湖、东湖等区域建设,加快推进湨河、苇泉河、珠龙河改造;提升龙潭生态园、古轵生态园和28处居委会游园、绿地;实施广告综合提升工程,搞好美化亮化。强力推进复合型组团建设。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区和所在镇、组团融合发展,逐步成为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克井、五龙口、玉川集聚区组团,加快推进克井自来水厂、中晟商贸园等项目,积极发展工业物流;承留、思礼、虎岭集聚区组团,加快推进曲阳湖治理、曲阳湖商贸楼、万阳湖北岸治理等项目;坡头、大峪、西霞湖组团,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加快推进坡头污水处理厂、大河名苑和尚景水岸等项目。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突出发展定位,彰显特色优势,加强基础设施,提升功能品位。邵原重点建设豫西北门户镇,加快推进邵州市场等项目;王屋、下冶重点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名镇,加快推进桃花湖治理、梦柏河治理等项目;梨林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加工区和东部门户镇,加快推进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开工建设23个新型农村社区,重点推进驿城、济渎、北辰、裴村、愚公、苗店、东湖、玉阳湖、沁园春天、滨湖花园、柿槟花园等社区建设。落实农民进城进镇进社区扶持政策,通过就业创业、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等,引导农民加快向城镇、社区集聚。配套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综合办公场所和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焦济洛城际铁路、济阳高速公路、济坡快速通道等规划建设; 改建207国道、邵吉线等主干道;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完成东西二环、汤帝北路、玉川西街、荆梁南路建设,加快推进北海路西延、济源大道西延、南环西延、东环南延;大力实施组团连接工程,将硬化道路向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和产业基地延伸。启动城区供热燃气管网、供排水管网、强弱电地下管网“三网”改造,新建改造各类管网43公里,实施文昌路以西—焦枝线以东天然气置换工程,启动第三水厂前期工作。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加大供热补贴力度,提高供热保障能力。完成“智慧济源”建设规划,实施宽带提速、移动通信网络升级、有线电视网络优化、物联网推进工程,建设云计算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在行政审批、行政管理、城建、交通、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全面推进信息化,积极创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和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市,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构建“数字城市”。

  切实搞好城市经营。坚持“存量换增量、无形换有形、资源换资本、资产换资金”的理念,依托市投资公司,盘活城市资产,做大做强城建、交通投融资平台,加大城镇建设领域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城市建设,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大城建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按照城镇发展“三分建、七分管”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制度机制,明晰市、街道办事处、产业集聚区的城镇管理职能,促进城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加快推进“数字城管”。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加强市容卫生、道路交通、城市绿化、市政设施和集贸市场管理,构建全方位、精细化、数字化的城镇管理体系。严厉打击私搭乱建、随意停放、乱丢乱倒等行为,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镇环境。深入推进城镇创建。大力开展“五城联创”,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努力实现全国节水型社会创建目标,力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考核,稳步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启动省级生态市建设。将城市创建延伸到复合型组团、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扎实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二)以转型升级为突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开展工业企业“赛项目、赛招商、赛转型、赛生态”活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工艺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有色产业重点培育“电解铅—极板—蓄电池—电动车辆”、“电解锌—锌合金—镀锌制品”产业链,加快推进豫光多金属综合回收、万洋振龙铅酸蓄电池等项目。钢铁产业重点培育“钢铁—特殊钢—特殊钢制品”产业链,加快推进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济钢高性能特殊钢等项目。能源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技术改造,重点实施沁北电厂三期、国电豫源热电联产、济源煤业和鹤济矿业矿井技术改造等项目。化工产业重点围绕煤化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大产业链,加快推进金马焦化苯加氢、联创化工环氧氯丙烷等项目。建材产业重点抓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玻璃深加工、新型管材、耐火材料,加快推进中联水泥、鲁泰高新合成材料、开元磷石膏板等项目。

  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大力培育机械装备、矿用电器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机械装备产业积极引进电动汽车、金属压延设备、工程机械、风电装备等大型企业,加快推进液压油缸生产线搬迁改造、比亚迪电动汽车空调、新日电动汽车等项目。矿用电器产业利用国家火炬计划矿用产业基地平台,深入推进矿用电器行业整合,重点实施中煤科工产业园、井下救生舱、东电矿井电气自动化等项目。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能玻璃和电池、LED照明显示设备、地能利用设备、新能源汽车动力,加快推进国电豫源大岭风电、合超硅微粉等项目。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石英晶体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尽快实现产业化。生物制药产业重点推进冬凌草科技园区一期、河南生物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推进富士康产业园建设,确保一期项目8月份全面建成投产,做好富士康项目社会化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其集聚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全面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创新管理体制,突出产业集群培育,强化产城互动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力争1个集聚区进入全省前30名、1个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或“十快”。加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优先解决影响项目入驻和企业运行的突出问题,完成投资33亿元。玉川集聚区加快推进玉川北路等支线道路、东线供水、污水处理厂、220kv变电站、综合服务中心、采空区加固利用、200套廉租房等项目,规划建设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虎岭集聚区加快推进富士康产业园配套设施、110kv变电站、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综合服务中心、职工公寓楼等项目,规划建设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推进镇办工业园1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10kv变电站、综合服务中心、愚公南路等项目,规划建设矿用电器、电子通讯产业园和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计划,新增搬迁企业20家以上。着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土地整理平台,通过内部挖潜和用地指标倾斜,缓解集聚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完成土地收储6000亩以上。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完成融资6.5亿元以上。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设豫光、中原特钢、贝迪空调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平台建设,以富士康校企合作和培训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满足项目落地和集聚区用工需求。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对产业集聚区、组团、镇区实行捆绑建设、联动开发,促进金融、商业、餐饮、文化等服务业向集聚区延伸,提高集聚区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力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集聚区延伸,加快产业集聚区内村庄向镇区迁并,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规划,抓好38家重点能耗企业节能降耗,开展“能源计量示范企业”评价活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完成21家涉铅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实施石河底泥无害化处置、脱硫脱硝、废水治理、废渣利用工程。严格执行水资源利用“三条红线”,完成城市规划区自备井封闭任务。确保万元GDP能耗下降3.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化学需氧量等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推动工业内涵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重点培育PVC树脂、水处理剂、矿用电器等七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争创1个省长质量奖、3个省名牌产品。大力开展企业对标活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做好市长质量奖评审工作。启动国家矿用电器产品质检中心建设,规划建设河南省黑色金属质检中心、河南省有色金属质检中心。实施“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对100家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小微企业提升产业规模、加快转型升级,力争2-3年内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倍增。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加大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确保清水源上市成功。引导上市企业搞好资本运作,扩大融资规模。

  (三)以集群发展为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水平。

  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万亩,加强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新建改造标准化养殖场15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8%以上;新建蔬菜温室大棚2000座,新发展薄皮核桃园区1万亩,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新发展冬凌草种植面积5000亩。加快实施双汇生猪养殖基地、伊利液态奶加工、柳江林下养殖等项目,积极引进核桃、粮食、蔬菜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加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农超对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加快农业特色园区建设。全面落实与中科院签署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院市协议,以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农业特色园区。东部农业示范区建设传统农业提升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粮食,加快梨林农副产品加工园建设;南部农业示范区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区,重点实施渠马线生态农业、柳江有机蛋产业园、康达兔业基地项目;西部农业示范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区,重点发展阳下路两侧生态观光农业和烟草、核桃、冬凌草、蔬菜制种等特色产业;北部农业示范区建设设施休闲农业区,积极发展高效种植业,重点实施玉泉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园、泉水湾生态休闲园等项目。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13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新建完善平原防护林网13公里。加快河口村水库、小浪底北岸灌区、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东湖引黄调蓄、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完成西坪水库、王屋山供水复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水保治理项目4个,积极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建成旱涝保收标准农田2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1.5万亩。积极推进特色农业机械化,完成3万亩保护性耕作项目、5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完成气象雷达站暨防灾减灾中心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规划建设农业科研中心,建立1-2个农业优势产业研发机构,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完成40%以上。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畜产品质量监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个。

  (四)以提速升级为目标,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

  认真落实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突出重点产业和载体建设,拓展领域,培育亮点,做大规模,提升层次,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做大做精旅游产业。立足中国休闲旅游文化名城定位,发挥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影响力,叫响王屋山旅游品牌,开展王屋山、小浪底景区创5A、小沟背景区创4A工作,加快南山省级森林公园、九里沟旅游公路、黄河三峡服务设施、阳下路沿线“农家乐”设施建设,做精景区观光游、培植乡村休闲游、提升都市度假游,打造豫晋陕金三角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568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以上。积极发展商贸业。全面落实省政府促进中心商务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升市级商业中心,完善区域商业中心和农村、社区商贸服务网络,建立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抓好大中华城市广场、恒泰综合商业广场、中原国际商贸城、北海农贸生活广场等项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优化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新闻传媒业、演艺健身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做好愚公文化产业园、济水文化产业园前期工作,打造一批有影响的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豫剧《王屋山的女人》,拍摄电视剧《玉真公主》;办好济渎庙民俗文化庙会、海峡两岸(济源)道教文化论坛。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整合重组资源市场,积极推动企业主辅分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市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克井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玉泉食品冷链物流园。引导培育健康养生业。加强保健、疗养等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湖体育公园、玉阳山健身园等项目,打造特色健康品牌。提升餐饮娱乐业。大力推进餐饮娱乐品牌化、品种特色化、消费大众化,加快东方国际、戴斯酒店等五星级酒店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投放,增强金融服务业发展能力;拓展中介服务业门类,培育现代中介机构,提升城市商务环境;加快社区服务业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保险、科技、信息等各类服务业。

  (五)以龙头引进为抓手,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持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全局性举措,以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引进行动计划”。紧紧围绕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矿用电器产业,城市综合体等商贸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新能源及教育卫生产业,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生物制药产业,组建6个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重点产业招商组,实行产业集聚区、镇(街道)、市直部门联动招商,瞄准重点企业,强化对接攻坚,力争引进行业龙头企业6个以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积极引进旅游业大集团、大公司和品牌商贸业,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态;深化交通、城建领域对外开放,综合运用土地运作、股权投资、捆绑开发、债务重组、产业基金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以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养老服务业和健康养生业为重点,加快社会事业领域开放招商步伐。大力推进区域战略合作。积极落实与周边地市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挥产业互补优势,谋求共赢发展;主动承接郑州、洛阳两个中心城市辐射,积极融入“郑洛三”工业走廊;积极联合周边城市争取发展政策,大力推进基础设施、能源、产业、生态、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对接和联合。着力构建举市开放体制。坚持市级领导带头招商,对重大项目实行领导“一对一”跟踪协调服务。广泛动员企业以商招商,引导支持企业主动招商引资。完善投资项目“绿色通道”、联审联批、全程代办等工作机制,构建招商引资全程服务平台。加大对破坏发展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建立招商引资定期新闻发布会制度,严格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全市上下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体制机制优势

  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坚持先行先试,加强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规范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引进1家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信贷指标,深入推进银企合作,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创新完善土地利用机制。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建立土地收储协调机制,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全面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利用土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搞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农村产权融资、抵押贷款、产权交易,探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股权化改革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通过职工参股、资产折股等方式,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对文体设施经营、文体活动项目,探索实施政府采购和公开招标制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整顿行政审批事项,建设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楼。完善财政预决算公开制度,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积极推进政府机关所属国有企业脱钩改制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七)以“十大幸福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工程。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强创业孵化园建设,发放创业小额贷款1.6亿元,新增私营企业320家、个体工商户3000户;启动全市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计划;大力实施“玉川英才”工程,面向全国引进百名高层次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支撑能力。

  大力实施教育内涵提升工程。推进本科院校、实验中学、西关小学等项目,新建改建幼儿园29所,实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标准化学校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快职教园区建设,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施“济源名师”工程,开展教师“国培、省培、市培”工作。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启动传媒大厦、博物馆、美术馆建设,新建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个、社区文化中心17个;大力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免费放映数字电影活动,推进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和镇级文化站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文明素质教育,扎实开展“书香济源”全民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城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打响篮球城市品牌。

  大力实施医疗健康工程。启动健康城建设,新建坡头、王屋、邵原卫生院,提升20个标准化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开展市级医院与镇卫生院结对帮扶活动,完善农村基本药物供应网;巩固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实施免费婚检和出生缺陷干预;对全市35岁以上妇女免费筛查乳腺癌、宫颈癌;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济源名医”工程,改善乡村医生待遇。

  大力实施社保统筹工程。提升城乡养老、医疗、失业、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水平,落实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足额落实到位。建设凤凰陵园、镇级骨灰堂。做好敬老补贴发放工作。

  大力实施安居保障工程。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房4794套,做好租住房租赁货币化补贴发放工作。

  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程。提高扶贫标准,完成1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完成2000名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迁户并村任务,完成“雨露计划”培训800人,开展2个贫困村到户增收项目试点。持续开展驻村帮扶活动。

  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工程。编制南太行、沿黄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强大气、污水、废渣治理,积极开展养殖业环境治理。深入实施村容村貌连片综合整治,完成东站、南站、阳下路等10个重点区域综合改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大力实施公交便民工程。规划建设客运南站,收购个体车辆250台,淘汰老旧车辆11台,实行公司化经营;完善市镇村三级客运网络,实现无缝换乘;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降低城乡客运票价,统一管理服务,倡导公交出行,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大力实施平安善治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安全保障型城市创建。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深入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强力推进“法治济源”创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推进综治网络进村居、进社区、进企业,实现视频监控全城覆盖,确保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5%以上。探索大社区管理体制,建设社区服务中心,下放社会管理、服务权限,对居民事项实行“一厅式”审批和“一站式”办理。

  同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支持驻济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扩大城乡义务兵“同义务同待遇”改革成果,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做好统计、工商、档案、民族、宗教、人防、史志、侨务、外事、对台、河务、无线电管理等工作。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和“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大力倡导务实重干,切实树立起依法行政的形象、为民负责的形象、推动工作的形象、清正廉洁的形象,持续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重大决策制度。完善政府新闻发布、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制度,确保权力“阳光”运行。依法履行职能,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执政为民,建设服务政府。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宗旨意识,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追求。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全程代理等制度,为群众、为企业、为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充分利用市长信箱、便民热线、官方微博,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把群众的关注作为政府工作的方向,认真解决生态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拆迁安置、扶贫救助等热点问题,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规生产、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改进会风文风,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三)清正节俭,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采取“制度+科技”方式,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切实加大办案力度,严厉惩处贪污腐败,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格控制行政性经费开支,创新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继续保持“三公”经费零增长。认真开展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强化审计监督。深入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整治活动和行风评议,加大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力度,以实际行动保障发展、取信于民。

  (四)与时俱进,建设学习政府。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明白,确保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每一位公职人员都要学习履职尽责所必需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相关知识,及时更新思想观念,丰富知识储备;坚持学用结合,研究掌握分管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围绕疑难问题展开学习,在破解困惑中武装头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加强战略性思考、前瞻性研究,不断提高创新发展的能力;完善学习制度,坚持学习全员化、组织化、常态化,以考促学,学以致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

  济源已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美好的前景激励着我们,人民的期盼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坚实的步伐,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努力谱写济源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