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市政府>政府公报>2017年第4号(总第28号)>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 引 号: 005691947/2017-00200 有 效 性: 有效
发文机关: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济政办〔2017〕40号
标  题: ​关于印发济源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成文日期: 2017-07-21 发布时间: 2017-07-21
关于印发济源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济源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7月18日


济源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河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我市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和河淮地震带交会部位,区域内有多组活动断裂,主要有盘谷寺—新乡断裂、封门口—五指岭断裂等第四纪活动断裂,存在发生6级地震的地质背景,是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值得注意地区。“十二五”期间,在河南省地震局的正确指导下,我市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主要进展

1.地震监测预报方面。我市建成了数字化测震台、陆台网、北斗地基增强站、电磁波、断层气等观测手段。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12分钟内能够完成地震速报,地震监测效能显著提升。震情跟踪会商、异常落实、预测预报意见处理机制改革有效推进,开展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专项工作,加强区域联防,提升了地震预测预报能力。

2.震害防御方面。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新建建设工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了抗震设防。推进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新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建设日趋规范,已创建9所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3.地震应急救援方面。完善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组建了豫北地震应急联队济源分队,并参加豫北地震应急联队演练。成立了536人的地震灾情信息员队伍,提升了地震应急响应能力。建成了1处Ⅲ类应急避难场所和1处Ⅰ类城市避险避难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还不能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建设相对滞后,地震前兆台站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部分观测仪器陈旧老化。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及数据深度挖掘能力有待加强,预报成果产出缺乏基础支撑。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需加紧推进。农村地区建筑物缺少抗震技术指导,整体抗震性能较差。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还需增强。地震应急应对力量匮乏,应急装备、物资储备有待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亟待规范。

(三)需求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格局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应时合势、精准施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防震减灾作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历史上,我市周边的新乡市、焦作市及山西西南部多次发生地震,对我市影响较大。重要基础设施、大型厂矿企业、部分农村民居及城市老旧建筑面临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地震安全需求迫切。在当前震情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更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把济源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战略任务。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地震安全服务和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总体能力达到中部地市领先水平。全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系统;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提高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一)提供全市范围内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和秒级地震预警服务。震后1—2分钟内向社会发布地震速报信息。破坏性地震震后60分钟内提供地震灾情初步研判、预评估结果和应急处置方案,2—10小时内提供极重灾区初步范围、人员搜救重点区域及灾情动态预评估结果,10—24小时内提供现场灾情报告和救援指引图。

(二)地震监测能力达到全市范围ML1.0级以上,定位精度优于5千米。查明我市地震构造背景,为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镇建设及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建设我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不断提高全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水平,强化地震灾情获取能力。

(三)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企业。提高防震减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

四、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城乡抗震设防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能力,推进防震减灾法制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支撑。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我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为社会公众、生命线工程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快速提供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完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优化地震观测技术,更新观测仪器设备,提高我市地震观测质量。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推进会商机制改革,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二)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开展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建立地震构造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构造数据信息查询、服务与维护。全面落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社区和示范企业。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三)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完善和提升我市地震应急指挥机构和“一案三制”(应急预案、体制、机制、法制)的建设,加强应急准备、灾情收集、快速响应、灾情发布公众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建立部门联动、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和技术系统。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确保发挥作用。

(四)推进防震减灾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地震预警相关规定,落实防震减灾标准,完善防震抗震指挥部会议等工作机制,制定防震减灾责任清单,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强化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建设。

(五)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活断层分布、地震动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灾害情景构建等地震风险与应急准备信息服务。提供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紧急处置等预警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六)强化信息化支撑水平。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新技术与防震减灾业务的融合和应用,升级改造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五、重点项目

(一)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

该项目是国家、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济源区台站建设。

1.建设目标

建立我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提供全市范围内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和秒级地震预警服务,强化地震速报和震源参数速报功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观测数据,加强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公众迅速了解灾情、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地震应急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服务。

2.建设内容

台站观测系统:改造基准台1个,新建基本台2个,新建一般台8个,建设2个地震预警终端。

通信网络系统:建设1个市级汇聚点。

(二)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1.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济源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探明市区及周边地下埋藏的隐伏断层,揭示这些隐伏断层的空间位置、活动时代,评估主要断层危险性和危害性。建成包括全市1:25万地震构造图、1:5万—1:1万目标区活断层分布图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构造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查询服务。

2.建设内容

(1)城市及周边目标区主要断层初查与鉴定;

(2)开展深部孕震环境探测与研究;

(3)对主要目标断层活动性进行鉴定;

(4)开展地震活断层详细探测与综合制图;

(5)对主要目标断层危害性评价;

(6)建设济源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信息系统。

(三)全民防震减灾素质提升示范工程

1.建设目标

拓展科普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主动融入全市科普宣传工作,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受众率90%以上,全面提升我市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2.建设内容

(1)建设地震科普馆(含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区、多媒体演示区、三维视听虚拟仿真系统及地震体验区建设等)。

(2)主动融入济源市科技馆建设,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全市科普宣传工作内容。

(3)在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软硬件设施,为全市提供固定的高科技的地震安全科普教育场所,提升全社会的防灾意识。

(4)利用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优势,向社会公众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四)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

1.建设目标

按照“震时指挥”和“平时使用”相结合的原则,搭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在地震应急时,为指挥部实施高效、有序的应急指挥提供技术保障;在平时满足单位工作会议、视频会议、日常会商、业务交流等多媒体信息服务的需求。

2.建设内容

信息网络基础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系统、手持卫星综合移动终端。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产业集聚(开发)区,各镇(街道)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地震局和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要做好与国家、省规划的联系和衔接,确保实现规划目标,落实主要任务,实施重大项目。

(二)强化法制保障。加强对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政府法制办要会同市地震局对防震减灾领域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健全投入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与《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属于国家、省规划范围的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市属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四)强化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防震减灾事业的第一资源,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制定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重点培养职业化的核心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业务骨干,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加强规划评估。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与跟踪机制,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等进行适时监督检查,开展规划阶段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发挥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附件:济源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建设项目表


主办:市科学技术局                                              督办:市政府办公室四科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武部,驻济有关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中级法院,检察分院,市法院,市检院。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21日印发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