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济源市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1月16日
济源市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
结构升级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6〕165号),加快我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旅游业
(1)实施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工程。挖掘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加快重点景区提档升级步伐,争取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对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2)支持特色旅游村镇发展。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扶贫开发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加快旅游扶贫试点村发展,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争取建成1个特色旅游示范镇和10个特色旅游示范村。
(3)健全智慧旅游体系。争取所有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4)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适应自驾游发展需求,推进汽车营地、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开展旅游厕所建设管理行动。
(5)加强旅游开放合作。指导各镇和旅游企业办好王屋山红叶节、小浪底观瀑节、女娲文化旅游节等各种旅游节会,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旅游联盟、晋陕豫黄河三角旅游联盟、南太行区域合作联盟,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环境保护局、扶贫办、一体办、小浪底北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分别负责。
二、文化服务。
(1)实施“文化+”行动。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出一批文化游精品线路和衍生品,提升旅游品质和内涵。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业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全过程融合,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大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互联网传播销售力度,开展历史文化网上展示推介。
(2)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应用,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争取培育1家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3)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鼓励原创内容生产,开发一批具有时代气息、艺术内涵、市场潜力的优秀文化产品,打造原创影视、出版、动漫、演艺精品。
(4)加快发展新型主流媒体。积极打造在全市具有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5)扩大文化消费。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复制推广新型文化消费模式。
责任单位:市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牵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科学技术局、商务局、旅游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分别负责。
三、健康服务
(1)大力支持社会办医。落实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
(2)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护理人才,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社会急需的护理服务。
(3)健全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完善市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发王屋山孙思邈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和特色产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4)积极发展健康保险。设立和引进一批健康保险服务机构,支持在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等领域全面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扩大意外伤害医疗保障覆盖面。探索和完善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医疗救助一体化管理机制。
责任单位: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市旅游局、旅游集团等单位分别负责。
四、养老服务
(1)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社区无障碍环境改造,支持社区完善连锁便民服务网点,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
(2)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建设全市养老服务信息云平台,提升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实现市、街道、社区三级联网运营,开展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试点。
(3)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开展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试点。
(4)推进养老健康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1—2个集休闲旅游、保健养生、医疗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园区。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局等单位分别负责。
五、居民和家庭服务
(1)壮大家庭服务市场主体。加强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创建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建设一批家庭服务培训示范基地。
(2)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将洗染、废旧物资回收、修理维护、保洁保安等需要就近提供的家庭服务站点纳入社区服务体系。支持大型家庭服务企业到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点,开展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业务。
(3)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管理。逐步建立家庭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加强家庭服务市场经常性监管。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商务局、民政局等单位分别负责。
六、体育服务
(1)建设完善体育设施。盘活存量资源,合理规划布局,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等方式,新建和改建一批体育场馆,到2020年实现拥有“三馆两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综合馆,体育场、公共体育活动广场),乡镇、行政村、新建社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2)丰富体育赛事活动。鼓励结合实际培育发展特色赛事品牌,探索搭建体育赛事服务平台。
(3)加强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建成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项目。
责任单位:市体育局牵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分别负责。
七、批发零售服务
(1)统筹规划城乡商业网点功能和布局。培育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和品牌消费集聚区。推进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2)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加快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提升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水平,培育1家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0家市级示范企业,1—2家省级示范企业。
(3)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强化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加工配送中心、现代化交易和结算设施等建设。
(4)加强流通领域监管。制定实施网络交易管理建设发展规划,推进网络经营者使用电子链接标识工作,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环境试点工作。
(5)实施食品农产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出口优质产品供销国内市场份额。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牵头,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分别负责。
八、住宿餐饮服务
(1)推动住宿业多元化发展。倡导低碳绿色经营理念,发展绿色酒店、主题酒店、客栈民俗、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管理品牌,完善星级酒店监督机制,开展农家宾馆星级评定。
(2)加快餐饮业特色化发展。发展有机餐饮、快餐团餐、传统豫菜、特色小吃等特色餐饮,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业态丰富的风味美食街区,举办一批大型美食节庆活动。实施餐饮业品牌战略,开展餐饮“名企”“名店”建设工作,推广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环保节能产品。
(3)加快住宿餐饮业信息化建设。鼓励发展智慧餐厅、智慧宾馆、网络预订等服务平台,推动实体店与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合作,开展线上营销、团购、外卖、餐厅索引和评价服务。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牵头,市旅游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分别负责。
九、教育培训服务
(1)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实施全民技能振兴、职教攻坚、技能人才回归工程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2)整合开发社区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合作,加快建设四级社区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3)加快教育培训信息平台建设。探索集中面授与远程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新模式,推进教育培训服务平台建设。
(4)推动示范体验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家庭、养老、健康、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培训基地,培育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大型教育培训机构。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分别负责。
十、法律服务
(1)推动律师服务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律师人才培养选用机制,加快发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队伍。
(2)健全公证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公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省、市公证信息管理平台与公证机构相互对接的网络体系。
(3)加强法律援助。制定法律援助质量标准体系,加快12348系统升级改建,逐步建立法律援助业务平台。
(4)推动法律服务规范发展。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人员诚信执业制度,完善执业状况评价、监督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
责任单位:市司法局负责。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服务业打造成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组织协调,对本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推进本领域工作。财政、税务、工商、质监、金融、统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进一步细化政策,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各有关部门每季度向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报送一次落实情况,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
主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督办:市政府办公室一科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武部,驻济有关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中级法院,检察分院,市法院,市检院。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月1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