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市情>概况
概况信息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面积1898.73平方公里,辖3个开发区、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72.9万人。城市年轻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40余项几乎所有的国家级荣誉称号。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支持济源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2017年6月,中央编办批复同意设立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为省政府派出机构,规格为正厅级。2019年8月,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运行,与济源市委、市政府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济源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独具魅力。地处华夏文明摇篮地带,愚公移山、女娲补天、轩辕祭天等传说和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文化,最具特色的是“两山两水两文化”。位于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是“双阳福地”。王屋山,被尊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形成了盛唐时期和金元时期道文化的两座高峰,王屋山道教历史是中国道教历史的缩影。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济渎庙是“四渎”中现存唯一一座大庙,是历朝历代皇家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愚公移山精神,由于毛主席在七大的演讲而举世闻名,并实现了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赋予了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厚重的文化不断滋养着愚公儿女,据第12次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济源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2%,位居全省第4位。

济源旅游资源丰富,人居环境优良。位于豫晋两省交界地带,素有“豫西北门户”之称,是郑州的“后花园”、河南的“西花园”。山地、丘陵面积占88%,森林覆盖率达45.28%。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年接待游客1600万余人次、年旅游收入近80亿元。拥有“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世纪工程”小浪底、“猕猴王国”五龙口、“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济渎庙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优秀景区,小有洞天、小十方、那些年小镇等民宿特色鲜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济源大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济源工业基础较好,企业实力较强。工业化水平达到55%以上。铅年产量120万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白银年产量5100余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0%;黄金年产量20.5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5%,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共有工业企业1942家,其中,大型企业12家、中型企业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家。拥有豫光、济钢、金利、万洋、富士康、金马6家超百亿企业、4家上市企业,其中,中国企业500强济源1家(河南1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济源4家(河南2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济源2家(河南14家)。近年来,济源立足产业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中国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纳米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培育“332”千百亿产业集群,重点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超千亿、钢产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和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纳米材料、食品饮料三大200亿级产业集群和能源新能源、绿色环保两大100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有色金属产业年产值1053亿元,钢产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670亿元,现代化工产业年产值232亿元。

济源改革试点先行,发展充满活力。济源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先后承担了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等30余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济源向来是投资的热土、发展的宝地,形成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开放环境,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示范市”“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挂牌运行以来,济源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迎来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新的动力。目前,济源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300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77.5亿元,增长29.8%,连续27个月居全省第1位;蔬菜制种面积近5万亩,建成了全国首家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

2023年,济源多项经济指标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4%,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居全省第2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7%、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4.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15.8%、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28.5%,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连续30个月居全省第1位,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1.3%,居全省第4位;建筑业总产值增长9.2%,居全省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0亿元,税占比78.3%,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01元,居全省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19元,居全省第2位。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