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新闻
勇立潮头担使命 砥砺奋进新征程 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省级主流媒体聚焦济源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郑海波 时间:2022-03-12
  春风浩荡又一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
  “两会”期间,济源,这个全国唯一全域规划建设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郑州“1+8”都市圈的新成员,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流媒体,《河南日报》《大河报》等省级媒体,以及这些媒体的“两微一端”,采取多种形式,聚焦济源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创造的有益经验,对愚公儿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生动实践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时,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大力宣传推介济源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建设和人大工作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做法,充分展示了济源人民团结一心、实干担当、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定不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过去的一年,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新的一年,中华儿女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踔厉奋发建新功”栏目,以《创造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为题作文,表达了全国人大代表心声,充分展示了祖国各地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的壮志豪情。
  作为全域都在黄河流域的城市,史秉锐对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感触颇深。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史秉锐表示,济源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市场主体、规上企业、新兴产业规模、科研创新型机构(企业)“四个倍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造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是今年全国人代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本次修法的重要意义,新华社专题采访史秉锐等全国人大代表,并刊发通稿《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史秉锐认为,修改地方组织法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次修法把各项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中好的做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针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建立基层联系点、代表联络站”,史秉锐谈了自己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并介绍了济源的做法和经验。“作为人大代表,我多次到联络站参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主题活动,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基层声音,不仅促进了更好履职,也进一步密切了一名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关系。”史秉锐说,相信修法之后,联系点和联络站的作用必将得到更好发挥,有力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华社还就如何贯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采访史秉锐。他表示,中国制造业发达,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本土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培养一批冰雪体育装备产品龙头企业,把冰雪体育制造业做大做强。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攻关种业“芯片” 端牢中国人饭碗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乡村振兴,广泛交流经验,畅谈意见建议。《光明日报》“连线代表委员·乡村振兴”栏目采访史秉锐,关注承留镇花石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民致富增收的做法,对济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
  去年,济源多措并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幅14.03%,达到18065元;通过旅游产业实现致富增收的人口占脱贫总人口的53%。
  《光明日报》报道,花石村乡村旅游的火热,是济源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全面升级的增益效应。“美丽乡村带火乡村旅游,成为济源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大特色。”
  史秉锐表示,济源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坚持“跳起来摘桃子”。通过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培育和项目带动,一股股兴村富民的力量正在“拔节生长”。济源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龙头带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子的优劣,不仅关系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也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3月10日,《农民日报》刊登史秉锐专访文章《攻关农业“芯片” 推动种业振兴》,详细介绍了济源发展绿色制种、打造农业“硅谷”的成果。
  “全国每三棵大白菜,就有一棵的种子来自济源。”文章指出,济源的育种专家、技术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持之以恒地进行研发、培育,以愚公移山精神攻克着一道道技术难关,推动了蔬菜种业发展全面突破。如今,济源是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全国第一批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3.5万亩的蔬菜制种年产值超过2亿元,种业让农民端上了“金饭碗”。
  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孕育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希望”。史秉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牢牢把握住种业发展控制权,才能牢牢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种业发展迎来更大机遇,种业产业链也将进一步拉长,种业跨越式发展的美好图景必将越绘越精彩。
  坚持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为主线
  提升创新能力建强各类创新主体
  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国创新怎么干?媒体高度关注,代表委员感触颇深。
  针对科技创新话题,《经济日报》专门开设了“代表委员话创新”栏目。史秉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进科技创新,重在构建创新体系。济源要坚持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为主线,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加强与高校、研发机构对接合作,全力打造高层次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
  过去的一年,济源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打造了一批创新平台,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就。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农业生产模式加快转变。
  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两会’声音”栏目连线史秉锐,就科技兴农话题进行深入访谈。
  史秉锐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站位国家粮食安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有力提振了地方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史秉锐说,目前济源农业科技创新正在加快实施。智慧型农业机械广泛推广应用,“软件种田”越来越多,专业合作社拓宽经营思路加强现代化管理,土地集中管理更加集约简约。“当科技为农业注入的‘养分’越来越多,种地已不再是单纯的‘老把式’。”
  史秉锐认为,要以创新为引领,加快农业与多领域科技进步融合发展,全面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转型提升。
  强化能力素质 打造过硬作风
  以积极姿态融入郑州“1+8”都市圈
  “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作出科学判断。
  如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稳中求进,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行稳致远,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作风。
  在“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济源在求实效上下功夫,用攻坚的方式方法破难题、解新题,用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活动开展的成果。今年前两个月,济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为实现首季“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10日,《河南日报》“两会”特刊“云端”连线史秉锐等全国人大代表,以《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为题,报道了河南各地加强能力作风建设的做法和坚定决心,对济源取得的工作成效进行了充分肯定。
  今年全国“两会”,河南代表热议的除了能力作风建设,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郑州都市圈。“1+8”都市圈如何扩容提质?济源等城市如何融入?都备受关注。
  “两会”期间,《大河报》豫视频栏目邀请多位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为郑州都市圈的建设出谋划策,并就济源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郑州都市圈发展贡献力量进行专题报道。
  就济源在郑州“1+8”都市圈中如何定位,史秉锐指出,将主动对接融入、找准自身定位,加快洛济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豫西北、晋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城乡一体发展的共同富裕先行区。
  就融入郑州“1+8”都市圈作的谋划和举措,史秉锐表示,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夯实产业基础,加强交通互联,推动绿色发展。
  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在贯彻落实省委“十大战略”方面推出的思路举措,史秉锐指出,要以创新创业抢占先机,以产城融合再造优势,以城乡融合拓展空间,以扩大投资蓄积新动能,以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郑州‘1+8’都市圈。”史秉锐表示,济源示范区将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拉高坐标、奋勇争先,创新引领、跨越发展,努力为河南实现“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济源新的更大贡献。
  大会鼓舞人心,奋进笃行不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史秉锐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在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闭幕侧记《永远在路上》节目中表示,要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转化为人民群众能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收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
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