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出彩济源人
张海燕:用责任守护万家光明
发布时间:2020-04-28 | 来源:济源日报
  4月22日上午9时许,在位于五龙口镇休昌村附近的220千伏济湨线23号基杆塔处,济源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线路运维班班长张海燕忙着巡视线路。春日阳光明媚,张海燕顺着麦田地垄快步行走。来到基杆塔下后,他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电力设备,随后掏出记录本详细记录相关情况。张海燕说:“线路巡视是我们每天要干的工作,今天上午大概要巡视20基(基杆塔),来回要跑上5公里。”
  在每个巡视点,张海燕都先从地面巡视开始,检查基杆塔基础是否牢固、回填土是否有下沉、保护帽是否完好、接地引下线是否松动等。这样平凡的巡视工作,张海燕一干就是29年。
  巡线人员用责任守护光明。他们除了要对线路各部件进行观察、检查和测量,还要对输电线路通道内建房、植树等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查和清理。“在日常巡视中,我们巡线人员全靠两条腿奔走。任何一个地方走不到,就很难发现影响线路运行的安全隐患。”张海燕坦言。
  如果巡线人员在巡线中能及时发现问题,线路就能少出故障。张海燕说:“疫情防控保电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巡视线路更加仔细,每个基杆塔都要走到位,每个螺帽都要摸一摸,做好详细记录。回到单位后,我们把检测结果整理入册,用来分析预判每个基杆塔将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采访中,张海燕向记者展示了日常巡视装备。望远镜、测距仪、照相机、记录本必不可少:望远镜用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包括螺栓、销子等细小设备;测距仪主要测量作业距离;照相机用于对检查出的缺陷项目进行数据固定;记录本主要登记问题缺陷。除了巡视装备,记者还发现张海燕的包内装着烧饼和纯净水。他笑着说:“由于巡视通常在户外,吃饭时间又不固定,这就是午饭……”
  济源山区丘陵面积占88%,供电线路大都跨越高山深谷和密林,运行条件十分复杂。张海燕带领巡线团队11名员工,担负着85条826千米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的巡视维护、缺陷处理、技改大修等任务。尤其到夏季、冬季恶劣天气易发多发时段,抢修抢险情况时有发生。哪里有险情,哪里最艰苦,张海燕和同事就冲向哪里。
  在日常巡视中,平原区巡视相对容易,山区巡视就有些艰难。张海燕说,山区巡视对他们来说是不小考验。夏天酷暑难耐,再加上植被茂盛,在克服蚊虫叮咬的同时,他们还要提防蛇的侵袭。
  张海燕长年累月巡视基杆塔和输电线路,风雨无阻来回穿越山路林地,日夜兼程守护着万家光明。
  心中有信念,肩上有责任。张海燕始终认为,作为共产党员,信念是不变的初心,担当是应尽的责任。1987年,18岁的张海燕走进绿色军营,成为东北某坦克师的一名侦察兵。服役期间,每逢重大任务,他都主动请缨。因表现优秀,入伍第二年,他就光荣入党。1991年复员后,他转入济源供电公司工作。在电网运维一线,他一干就是29年。
  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术,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自走上电网运维岗位起,张海燕就把学习当成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书本学、向师傅学、向实践学,处处留心、勤学不辍,从电力“新兵”成长为技术“老兵”。他勤学、善学,不断“充电”,也带动了班组人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们发明了便携式双线飞车,变多人操作为双人操作,规避了作业风险,降低了劳动强度。”张海燕介绍。原先的设备比较笨重,为提高工作效率,张海燕就琢磨着把设备改良一下。想不到,这个改良设备还获得了专利。张海燕认为,学习是积累知识的手段和提高素养的途径,只有将学习的能量注入转化为创新创造的效益产出,才能达到根本目的。他结合输电线路运维实际,带领班组人员挖掘创新课题,加强学习研讨,解决技术难题。近年,他们先后取得创新成果16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专利14项),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张海燕说,刚上班时啥都不懂,但不懂就刻苦学,去书店买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他逐渐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干活到会干活,直到现在能独当一面。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