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匠人
张国平:屋宇之上 泥土绽放
发布时间:2018-12-26 | 来源:济源网

 

  张国平

  曾经,农村的房子多为起脊房,红砖青瓦,屋顶要装脊兽,因此瓦匠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制瓦工艺逐步取代了手工制瓦技艺。但手工瓦具有结实、耐用的特点,至今仍受人们欢迎。

  在济源,有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古瓦烧制技艺的手艺人。他用自己那双粗糙的双手,制作出无数古韵犹存的传统古瓦脊兽。在他心中,一片瓦就是一页鲜活的历史,一块脊兽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他就是张国平。12月24日,记者来到轵城镇东添浆村,参观了张国平的古瓦脊兽作坊。作坊里堆放的一排排青瓦、瓦当、脊兽等,均出自张国平之手。

  数代相传

  张国平今年48岁,从儿时起便与泥巴为伴。手工制瓦是张国平家里祖辈三代相传的手艺,也是他赖以生存的技艺。

  “我爷爷和父亲都以烧制砖瓦脊兽为业。父亲曾在村里生产队的砖瓦窑厂工作,当时是大家公认的烧窑能手。无论是建窑、制坯,还是把火,他都很精通。我从17岁开始跟师傅学艺,如今已经有30多年了。”说起自家烧制古砖瓦的历史,张国平的眼睛透着光亮。

  位于蟒河岸边的梨林镇瑞村,生产的砖瓦脊兽曾经极为出名,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这里学艺。制作砖瓦脊兽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张国平,受父亲影响,对古砖瓦制作方法及烧制技艺有一定了解。

  1987年,张国平初中毕业后,来到东添浆村的砖瓦窑厂当学徒,一干就是8年。

  取土、和泥、烧制、搬运、摆放……当学徒的日子里,张国平什么活都得干。烧制砖瓦脊兽的所有环节全靠人工完成。张国平说,能有时间睡觉,他就觉得很幸福。窑厂冬冷夏热,张国平每天都要用手和泥,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时间久了,他的手指和脸变得非常粗糙。

  在学习烧制脊兽的过程中,最让张国平头疼的就是用手捏出兽形。张国平刚开始捏出来的兽完全不像,为了捏出生动逼真的兽形,便花大量时间练习。“为了节省原料,我每次练习结束,就用塑料布把泥巴包起来,以防泥巴变干。这样下次还能用。”张国平说。

  随着泥巴不断被捏捺、细磨,一朵朵花、一个个鸟兽在张国平手中变得鲜活起来。

  凭借熟练技艺,张国平烧制出一批造型各异的脊兽件及九龙壁、宝颈等古建饰件。这些脊兽神态逼真,成为现代古建屋脊上的一抹“古风遗韵”。

  后来,随着建筑结构的改变,瓦片和脊兽用得越来越少。“如今,机械瓦片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中,而传统工艺烧制的瓦片则多用于古建筑和旧民居维修。手工瓦片市场日渐萎缩,许多瓦匠只好改行。”张国平说。

  2002年,村里的砖瓦窑厂关闭。“好好的窑厂荒了,怪可惜的。”张国平说。面对这种情况,别人可能会毫不在意,但张国平却感慨万分。由于对这门手艺十分热爱,张国平产生了烧窑创业的想法。

  他说干就干。经过考察研究,2005年,张国平承包了窑厂及周边的土地。经过几个月的翻修,废弃已久的窑厂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窑古技

  “这些都是手工烧制出来的。每一片瓦都要经过半个月的‘修炼’才能出炉。”张国平告诉记者,纯手工制作的瓦片特别费时费力,但技艺却细入肌理。古砖瓦烧制技艺的工艺流程主要有采土、和泥、制坯、烧制、出窑等。

  烧制砖瓦的第一步是采土。“本地的黄土粘性大、土质好,是制作青瓦的上好原料。”张国平说,“烧制砖瓦必须使用干净的土。要把土表面的杂物去掉,然后将干净的粘土放在水中浸泡3天。”

  第二步是和泥。“赤脚在浸泡过的泥土上反复踩踏,可以使泥与水完全融和,从而增强泥的可塑性。”张国平说。

  第三步是制坯。先用钢丝切取大小合适的泥料,再用木板将泥料捣实,将其捏成型,然后放置一边,自然晾干。

  这三步完成后,再进行装窑、烧制。

  除了砖瓦,张国平的作坊还制作脊兽。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瑞兽构件。它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驱邪祈福的镇宅之宝,多见于殿宇、寺庙及民居建筑。

  张国平说,脊兽形象多来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的百余种脊兽的样式全都被他记在了脑子里。脊兽的使用也很有讲究。比如,普通民房用普通花脊,神庙等古建筑用龙脊、凤脊以及其他充满美好寓意的神兽。

  制作脊兽时,在完成选土、泡土、晒泥、制坯工序后,要用捏、塑等手法对初具形状的脊兽进行精细加工,然后将泥塑脊兽晾干,晾干后,将其放入窑中烧制。

  “制作砖瓦脊兽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烧制。窑洞温度需控制在900至1000摄氏度之间。烧制期间,必须时刻控制好窑内温度,并且要让火一直燃烧。”张国平说。烧一窑瓦片,从装窑生火,到冷却出窑,通常需要20多天。

  在这期间,张国平一直守在旁边,不敢有一丝懈怠。为了方便看火,张国平在作坊里放了个床板,晚上就睡在那儿。每3个小时,他就要起来加一次火。

  张国平告诉记者,烧制时,要在窑口放一块老君砖,通过观察老君砖的成色来判断窑里的砖是否烧好。如果老君砖被烧的晶莹剔透,就说明窑里的砖已经烧好了。冷却后,砖就可以出窑了。他特别提到,等烧到七、八天的时候,就要用黄泥糊住烟囱口,并泼水冷却。这一步叫“闷青”,是决定能否将古砖瓦烧制出古雅的青灰色的关键步骤。如果操作不当,烧出来的瓦可能是红色的,属于残次品。

  孤独守望

  事业的起步总是不易的。建立作坊初期,由于人手不够,张国平的妻子杨玉霞就经常到作坊干些杂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

  制作砖瓦脊兽期间,张国平最担心的就是下雨,因为一下雨就得停工。2012年夏天,张国平忙着赶制一批青瓦。其间,遇到了暴雨大风天气。为了保护放在地上的坯,张国平和妻子赶紧往坯上盖塑料布。担心塑料布被风刮跑,张国平和妻子,还有2名工人就蹲在场地的4个角落,牢牢地抓着塑料布。就这样,他们在雨里坚持了十多分钟,全身都湿透了。

  提起曾经的心酸经历,杨玉霞感慨地说:“刚开始,真的特别辛苦,我也不太支持他经营这个作坊。但是看到他为这个作坊和这门手艺付出的努力,我也开始理解他了。”

  “现在,手工制瓦工序逐渐被机器代替。古砖瓦烧制这门手艺需要老艺人言传身教,才能传承下去。我还能再干一二十年,但老一辈的手艺人已所剩无几,希望有年轻人来接班。只要还有人守候,这门古老的技艺就不会消失。”张国平说。

  由于砖瓦脊兽的市场需求量小,古砖瓦脊兽烧制这门手艺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但近年来,随着一些仿古建筑、园林建筑的兴起,古砖瓦脊兽烧制技艺的发展和传承迎来了新的转机。

  张国平希望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来,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只有把市场做活,才能更好地推动古砖瓦烧制技艺的传承。”张国平说,“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是我坚持烧窑的动力。”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