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匠人
张分喜:葫芦之上“烙”笔生花
发布时间:2018-08-23 | 来源:济源网

   

  张分喜 

    传承和弘扬葫芦烙画这门传统技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会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更多的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张分喜 

  一盏灯、一支“铁笔”、一个葫芦,是他平时经常用的三样东西。“铁笔”就是他的烙画工具。在他的精心雕琢下,寻常的葫芦披上了“华丽的外衣”,摇身一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就是家住轵城镇中王村的张分喜,是一个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的手艺人。先是在纸上作画,后又在玻璃上作画,最后在葫芦上烙画,56岁的张分喜坚持了40多年。在与烙画葫芦相伴的时光里,他烙出了无数件艺术品,也烙出了一份对艺术的执着。

    一遇烙画便倾心 

  张分喜将自家小院的二楼布置成了他制作烙画葫芦的工作室。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地上堆着的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葫芦;一边的架台上摆放着造型各异的烙画葫芦作品,有姿态优雅的丹顶鹤,有展翅高飞的雄鹰,有憨态可掬、象征吉祥的年画娃娃……林林总总几十件,一件件艺术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中间两条长凳撑起的大木板是张分喜烙画的工作台,上面放着几支连接着电压表的电烙笔,还有一个等待勾画的半成品葫芦。

  当记者问起他与烙画葫芦是怎样结缘时,张分喜说,这要从他对绘画的热爱说起。张分喜在初中的美术课上接触了绘画,并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术课上老师也没怎么教,我就照着课本上各种各样的图案临摹,觉得很有意思,就喜欢上了画画。”张分喜说。从那之后,张分喜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画画,他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路上的行人、地上的花草、天上的飞鸟都被他画过。“那个时候买不起作业本,为了不浪费,我就在用完的作业本背面画画。有时从白天画到晚上,我就点上煤油灯继续画。”张分喜说。

  高中毕业后,张分喜在一个业余绘画学习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我在学习班学了素描、国画,这比我之前随便画的画专业很多。我发现绘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学习。”张分喜告诉记者。后来,张分喜从事了与绘画相关的工作。“刚开始,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那种玻璃匾上画画;1983年,我来到南街镜厂,在镜子上画画;没过几年,我又去了化肥厂的劳动服务公司,专门在钢化玻璃的茶几上画画……”张分喜说。1993年,张分喜又接触了雕塑、彩绘等艺术,后来给各个景区的庙宇制作塑像。

  直到2006年,机缘巧合之下,张分喜开始接触烙画葫芦。从此,他痴迷于在葫芦上作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里面讲述了大连一位烙画大师在葫芦上作画的经历。大师的经历和那些生动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张分喜告诉记者。他由此深受启发,开始尝试在葫芦上作画。

  对于艺术,张分喜向来精益求精。为了学习并掌握葫芦烙画这门传统技艺,张分喜先是翻阅了相关资料,然后又找来品相好的葫芦,改装了旧烙铁,经过多次尝试后,终于制作出第一件作品。张分喜说,一开始,他的力度拿捏得还不够自如,经常把葫芦烙坏,甚至烙穿。尽管对第一件作品不满意,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张分喜彻底迷上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在自家地里种了一片葫芦,又跑到山东购置了一套专业的烙画设备,继续打磨自己的烙画技艺。

    以火为墨绘经典 

  经过十几年的历练,张分喜烙画的技艺日益精湛。原先笨重的电烙笔在张分喜手里变成了一支灵活的画笔,起伏间勾勒出唯美的线条,待焦味消散,烙画已初具轮廓,浅浅几笔,图画间的吉祥韵味一目了然。

  张分喜说,制作烙画葫芦有选葫芦、画底稿、勾线、晕染等几个步骤。在张分喜看来,每个葫芦都是有灵魂的。种下葫芦籽、浇水、施肥、打药……张分喜悉心照料着他的葫芦。每一个葫芦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管葫芦是什么形状,好的烙画师傅都能“随形附势”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张分喜利用葫芦龙头不同的形态制作了雄鹰和丹顶鹤,还用“胖肚子”的葫芦制作了弥勒佛。

  “葫芦选好后,就要根据它的形状进行构思,然后用铅笔在葫芦上画底稿。”张分喜说。在葫芦上作画跟在纸上画大相径庭。因为葫芦是曲面的,线条讲究从笔直到弯曲的变化。这一步非常考验制作者的绘画功底。张分喜拥有多年的绘画经历,画底稿对他来说轻而易举,难的是接下来的勾画和晕染。张分喜学烙画之初,由于掌握不好电烙笔的力度,做出来的作品常常是黑一块白一块,深一块浅一块,浪费了许多葫芦,令他头疼不已。“烙画不是一蹴而就的,熟能生巧,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练习,一定能成功。”凭着这一股韧劲,张分喜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渐渐掌握了烙画的技巧。

  “勾线和渲染都运用了国画的绘画技巧,通过对电烙笔温度、速度和力量的把握,形成图案上颜色的深浅不一。”张分喜说。用电烙笔勾画线条,与国画中毛笔的画法相似,但是电烙笔缺少了毛笔的柔软,烙画师傅只有用恰到好处的勾画力度才能在电烙笔与葫芦的“硬碰硬”中达到国画的效果。此外,烙画师傅在晕染上也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烙画创作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包含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能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张分喜介绍,以前的老手艺人烙画主要以铁针为工具,将铁针放在油灯上炙烤后,在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物品上烙绘,以作装饰。从过去单一的烙针、烙铁,到现在型号多样的专用电烙笔,烙画工具在不断改进。张分喜所用的电烙笔更为先进,可以随意调节温度,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与时俱进的烙画工具使得烙画这一传统技艺具有更为多样的创作手法。

    传统技艺盼传承 

  烙画古朴典雅,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吉庆有余,两者的结合相得益彰。为了迎合葫芦象征吉祥的意味,张分喜早期烙画的葫芦以吉祥图物为主。后来,随着技艺水平的提升,张分喜还涉猎人物山水、神话故事等题材。

  一次,张分喜耗费近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件图案为“八仙过海”的作品。张分喜十分欢喜,不舍得把它卖出去,但那时正好有一位顾客看中了这个葫芦。见顾客如此喜欢,张分喜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张分喜制作了更多、更精细的作品,有传统文化方面的,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童年游戏系列”是他现代元素作品中的代表作。张分喜介绍,在“童年游戏系列”中,他将20世纪80年代风靡的拍画片、推铁环、弹玻璃球等游戏,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在葫芦上,充满了童趣,深受年轻人的欢迎。

  张分喜告诉记者,烙画葫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烙画师傅不断进行创新。早期,烙画师傅主要在小件饰品上烙画;现在,他们能用电烙笔在各种物品上进行烙画。如今,烙画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能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近年来,烙画葫芦越来越被年轻人所喜爱。其实,张分喜的“葫芦小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刚开始卖烙画葫芦时,我就是推个小车,在路边摆个小摊儿,来往的路人觉得稀奇,就会停下来看看。”张分喜说。除了“旁观者”,还有一些想跟张分喜学葫芦烙画的人。“记得有一次,一个妇女在摊位前看了我的作品后跟我说,她的孩子特别想学葫芦烙画,然后要走了我的联系方式。后来,她始终没有联系我。”张分喜说。大多数人只是一时兴起,张分喜至今都没有遇到能真正沉下心跟他学葫芦烙画的人。这让他觉得颇为遗憾。

  “传承和弘扬葫芦烙画这门传统技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会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更多的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张分喜说,他对未来葫芦烙画技艺的传承充满了信心。“我孙子现在就很喜欢画画,等他再长大一些,我就教他在葫芦上烙画。如果有人真心实意想跟我学葫芦烙画,我会敞开门欢迎他。”张分喜说。(文/记者 李珊珊 图/记者 李浩)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