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匠人
李菊月:茶香悠悠 匠心隽永
发布时间:2018-07-11 | 来源:济源网

 

  李菊月

  炉火红红纯水沸,茶粉青青溶于水。余烟袅袅浮茶饽,茶香悠悠飘满屋。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屋内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古色古香的案几前生炉煎茶,煮水、投茶、分茶一气呵成。一碗碗茶汤色碧绿,品之,味甘醇鲜,入口香馥如兰。煎茶的老人叫李菊月,是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卢仝煎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初识玉川子 

  李菊月出生于1942年。1962年,20岁的李菊月参加高考落榜。当时,作为学校为数不多的一名吃商品粮的学生,李菊月被分配到一所小学当教师。“通知我入职的时候,我不愿意去,一心只想考大学。最后,我决定再考一年。”李菊月说。后来一个民办高中的俄语老师考上大学走了,校长就找到李菊月,想让她补上俄语老师的空缺,李菊月答应了。她的大学梦暂时被搁置了。

  李菊月是一名普通教师,曾经只知道卢仝出生于济源,被尊为“茶仙”。1983年,李菊月开始深入了解卢仝。那时,李菊月从未想过自己的后半生会与卢仝紧紧相连。就在这一年,41岁的李菊月考入济源电视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入学后,李菊月边工作边学习,并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开始的时候,我特别迷茫,不知道以什么为选题,没有一点目标和方向。”李菊月说。就在李菊月为毕业论文选题发愁时,在文化馆工作的公爹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以卢仝为选题。“当时,我对卢仝不是很了解。公爹简单地给我介绍了卢仝的事迹之后,我就对他产生了兴趣,决定以卢仝作为论文选题。”李菊月说。

  确定选题后,李菊月便利用每周日的课余时间骑自行车到卢仝故里——思礼镇拜访当地老人、卢氏宗亲,探寻卢仝的踪迹,收集整理与卢仝有关的逸闻。最终,李菊月用两年时间收集了大量资料,了解了卢仝的生平,知道了卢仝故里碑是济源籍人刘迈园回乡拜谒卢仝墓时留下的墨宝,找到了卢仝《将归山招冰僧》里“买得一片田,济源花洞前。千里石壁坼,一条流泌泉”中提到的“花洞”,喝了卢仝曾经汲水烹茶的玉川泉水……

  1985年,李菊月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完成了题为《试论卢仝思想轨迹》的毕业论文,作为济源电大的学生代表跟随老师一起到新乡市参加论文答辩会。会上,李菊月作为最后一个学生代表进行答辩。答辩完,李菊月的辅导老师对她说,参加答辩会的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教授褚斌杰对她评价很高。褚斌杰说:“李菊月是参加答辩的学生中的最上乘者,北京大学的学生也不过如此。”《新乡日报》第二天就此做了报道。

  “之后,褚教授和我进行了书信交流。褚教授说如果我要继续对卢仝文化进行研究,那么我的文章可以在北大的学报上发表。”收到褚教授的信件,李菊月很兴奋。然而不久,李菊月被查出患上子宫肌瘤,身体状况让她不得不暂停对卢仝文化的研究。

  身体恢复后,李菊月重拾卢仝文化研究。1996年,王屋山古文化学会成立,李菊月担任副理事长。其间,李菊月完成了数篇卢仝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一篇题为《卢仝茶文化溯源》。2002年,李菊月受邀到台湾参加中华传统文化大会。“我带着《卢仝茶文化溯源》这篇论文和一些冬凌茶参加大会,论文获了奖,冬凌茶则分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李菊月说。回到家,李菊月开始思考,“卢仝一生爱茶成癖,我何不从茶入手来研究他呢?”自此,李菊月将研究方向从卢仝文化转移到了卢仝茶文化。

   苦修煎茶艺 

  李菊月出生于王屋山区,早在童年时代便与茶相识,是吃着野菜、喝着野茶长大的一代人。在母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学会了采茶、煎茶。“小时候喝的是枸杞叶、冰凌茶、鬼圪针菜、夜交藤茶之类的野茶。母亲在煎茶时经常提及卢玉川,但那时我并不知道卢玉川就是卢仝。”李菊月说。儿时的煎茶经历就像一个纽带,将李菊月与卢仝煎茶技艺紧紧地连在一起。

  “接触卢仝茶文化以后,我研究的方向变得更为宽广了。从卢仝小时候在家乡喝的茶到卢仝为何被称为‘茶仙’,再到卢仝茶诗的赏析……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卢仝的茶文化研究透彻。”李菊月说。李菊月将卢仝的诗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就是被人们传唱千年而不衰的《七碗茶歌》读了数百遍,试图从“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中体会卢仝的爱茶之情和品茶的高雅意境。李菊月说,卢仝对清风茶的赞誉,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从济源到洛阳,从扬州到常州……李菊月追寻卢仝的脚步,走遍了他曾经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在点点滴滴中寻觅卢仝的历史印迹。她在国家、省、市图书馆和院校图书馆查找有关唐代的辞书、文献等,从研究卢仝的先辈和老师们的著作中,如沙中拣金一样,找到可用的资料并加以珍藏。

  李菊月利用搜集来的文字资料对卢仝的煎茶、饮茶等做了详尽论述。此外,李菊月还亲自种茶、采茶、制茶、煎茶,对卢仝煎茶技艺深入挖掘并进行推广。

  在李菊月家里,有一个摆放着各式各样茶具的橱柜,橱柜边缘悬挂着她前些日子做好的茶饼。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感受卢仝煎茶技艺的魅力,李菊月现场还原了流传千年的卢仝煎茶技艺。

  由于常年奔波于山间林下,李菊月患上了腿疾,行动有些缓慢,但她的煎茶技艺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她一边煎茶一边向记者解说:“卢仝煎茶技艺的工序主要分为备茶、煮水、投茶、分茶四个步骤。备茶是将炙烤后的茶饼储放于纸囊中,晾凉后将其碾成粉末,筛后贮于盒中;煮水是以锅、茶壶盛山中泉水,用风炉将水煮沸;投茶是水初沸加盐花,二沸舀一勺水置一旁,用竹夹在沸水中击荡,然后在锅中心下茶末,三沸后,把舀出来的那勺水倒入茶汤,培育汤花;分茶是将煮好的茶分酌碗中,花、饽、末必须平均。”茶勺随着李菊月的手臂一起一落,不一会儿,几个精致的茶碗中就盛满了沁人心脾的茶汤。

  李菊月告诉记者,卢仝煎茶技艺的特点主要是“煎”“喝”“吟”。不同于“泡”“沏”,“煎”是用火煮茶,将茶的精华完全释放。“喝”讲究大口喝。“吟”就是在喝茶的过程中吟唱《七碗茶歌》。

  一心盼传承 

  2011年12月,卢仝煎茶技艺成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1月,李菊月被命名为卢仝煎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除了卢仝煎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李菊月还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济源市茶仙卢仝研究中心原秘书长。

  2016年,李菊月在发掘整理卢仝及卢仝茶文化的基础上,撰写了《茶仙卢仝评鉴》一书,并与济源市茶仙卢仝研究中心人员合著了《茶仙卢仝诗作赏析》一书。为了完成这两本书,年过七旬的李菊月重新学习用电脑打字,学习使用打印机。“我写了一辈子的钢笔字,写得也不慢,但是出书必须要有电子版的书稿,让打字员做这个工作特别麻烦,中间修改稿件就是个大问题。所以,我70岁开始自学用电脑打字。”李菊月说,儿子非常支持她,给她买了电脑和打印机,并教她使用。李菊月说:“儿媳妇和孙子都是我的老师。”看到孩子们如此关心她的事业,李菊月非常欣慰。

  除了写书,李菊月还奔波于全国各地参加各种茶文化的学术交流会,举办卢仝煎茶技艺培训班,将卢仝茶文化、卢仝煎茶技艺推向全国。据了解,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已经约她出席于今年9月份在韩国首尔召开的会议。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卢仝煎茶技艺,推动卢仝茶文化发展,2017年3月20日,我市召开卢仝煎茶艺工作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的召开让我觉得卢仝茶文化的春天又来了,尤其是张战伟书记说要加强对卢仝茶文化的宣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宣传推介卢仝煎茶艺文化,全面叫响卢仝茶文化品牌,让我对卢仝煎茶技艺、卢仝茶文化未来走向国际充满了信心。”李菊月说。

  如今,在济源,卢仝煎茶技艺的培训推广,卢仝茶室、九里沟卢仝茶园、卢仝文化馆等的建成,使得卢仝煎茶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李菊月致力于卢仝煎茶技艺及其相关文化的研究30余载,经历了无数困难。这一切的辛劳只为让岁月深处那一缕茶香飘得更远。回想起那30余载的艰辛付出,李菊月至今依然无怨无悔。“作为卢仝家乡的人,发掘、研究卢仝茶文化是我的责任,传承、弘扬卢仝茶文化是我的心愿。我希望卢仝茶文化和卢仝煎茶技艺将来能走向世界。”李菊月说。

  (文/本报记者 李珊珊 图/本报记者 李浩)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