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匠人
苗建武:泥巴“塑”就彩色人生
发布时间:2018-03-28 | 来源:济源网

 

  春日的暖阳,透过窗户一缕一缕地照进克井镇北樊村的一个普通民居。屋子中间,一位手艺人正用沾满泥巴的双手拿着工具专注地修饰着眼前的一尊人物泥塑。手艺人身旁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古典人物线描画谱》。这个手艺人叫苗建武,今年45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氏泥塑的第五代传承人。 用泥巴塑万象,是传承了千年的中华绝活之一。昨日,记者来到北樊村,听苗建武讲述了这一绝活背后的故事。

  用毅力学习祖祖辈辈的泥塑技艺

  清俊秀逸的水月观音、威风凛凛的骑虎财神赵公明、坚韧不拔的愚公……苗建武家里摆放的一件件神态逼真、造型优美的泥塑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生于1973年的苗建武,出身泥塑世家。在祖父及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就对泥塑产生了浓厚兴趣。从16岁开始,苗建武便跟着父亲学习泥塑,到现在已有29年的时间。苗建武说,他与泥塑相伴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据苗建武介绍,苗氏泥塑是由他的先辈苗喜时于1883年向河北泥塑艺人李登云学习、传承下来的,距今已有132年的历史。苗建武是第五代传人。

  “刚开始学泥塑是给父亲打下手,拉土、和泥、修饰造型等样样都干。经过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慢慢地我就可以上手了。”苗建武说,他光学习泥塑最基础的东西就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泥塑是一门艺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玩儿的泥巴。一件作品的成功需要经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得精雕细琢。“记得刚学会做出完整的泥塑作品的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邻居看到后夸奖我,心里更是美滋滋的。也是那个时候,我爱上了泥塑。”苗建武说,泥塑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完成一件作品后获得的满足感。

  苗氏泥塑经过五代人的传承,渐渐形成了苗氏独有的泥塑风格。苗氏泥塑的原材料来自太行余脉双峰山脚下。这里有粘性很强的红泥土,用红泥土制作的泥塑比普通泥塑更坚固、稳定。“到用土的时候我就骑着三轮车去山下拉一车。”苗建武说,泥塑用的泥土很有讲究,除了用粘性好的红泥土,还要把拉回家的泥土用水澄一遍,将泥土里面的杂质澄出来,晒干后才能使用。经过捶打、摔、揉,往泥土里添加棉絮、麻捻、麦秸等材料之后,泥塑的基本材料才算制作成功。接下来,用木棍、铁丝、木板等做好造型所需的骨架,绑稻草。苗建武介绍,制作体型小的泥塑时不需要制作框架,因为中间是空的;制作稍微大一点的泥塑则需要事先做好框架,以防后期泥塑坍塌。框架做好后,在用稻草绑过的骨架周围涂上一层麦桔泥,再涂上一层麻捻泥,最后用麻捻泥和棉絮泥做脸谱、衣纹等造型。阴干后,打底漆,然后彩绘而成。

  用泥塑诠释愚公和卢仝的千秋雄姿

  苗氏泥塑作品分布于豫西北、晋东南,辐射河南焦作、洛阳、三门峡;山西晋城、长治、临汾等地区。从苗建武家里摆放的一系列泥塑作品中可以看到,苗氏泥塑按内容分,有人物造像、动物造像、生活用品和工艺装饰品等;按题材分,有文学、历史、戏剧、神话等;同时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技术含量高、题材广泛等特点。“以泥为肉,以水为血,心感手触,塑形象、铸灵魂,将神奇的泥土赋予灵性,祈望泥塑艺术绽放永恒的生命。”苗建武尽心尽力制作每一件作品,他希望自己制作出来的作品是具有灵魂的。

  走进苗建武家里,一件摆放在侧面桌子上的泥塑——《愚公移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苗建武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是他半个月前做出来的。3月11日,在《愚公移山》做出来的当天,苗建武发了一条朋友圈。他这样写道:“你从远古走来,从列子的书中走来,一个彻底的劳动者,心中却装满了远方……你笑了,曾经的嘲笑者们成了千古笑柄,而你奋力的身姿却成为中华史册不屈的缩影。”苗建武作为一名愚公儿女,对愚公有着深切的情感。用苗建武的话说,就是“愚公移山的形象是刻在脑子里的,闭着眼睛都能捏出来。”苗建武带着感情捏出来的《愚公移山》泥塑被赋予了灵魂。

  在创作《愚公移山》泥塑作品时,苗建武融情于泥,注情于手,用有形的泥土去塑造无形的愚公精神。眼前的这件《愚公移山》泥塑,愚公的双脚有力地踏在一块岩石底座上,双手握着斧头,保持着挥斧的姿势,仿佛斧子一落地,眼前的大山就会被劈成两半。愚公腿部和手臂的肌肉线条明朗坚硬,与他的胡须形成鲜明对比。整个泥塑展现出的气震山河、劈天盖地的气势和愚公坚定不移的眼神震撼到了每一位观看者。

  “这件《愚公移山》泥塑作品跟普通的雕塑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愚公的脚部是着力点,着力面积很小;而一般的塑像会直接把愚公的衣服与底座连在一起作为着力点,增大着力面积。”苗建武说,他在做这件《愚公移山》的时候,将双脚作为着力点不仅更有美感,还能突出愚公的脚部和腿部的力量,令作品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同时,这也给苗建武在制作过程中增添了很大的风险。“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否则坍塌了就得重做”苗建武说。

  在苗建武家二楼的一个展柜里,放着另一件代表济源历史文化的作品——《卢仝品茶图》。这件《卢仝品茶图》制作于2017年6月份,向我们展现了济源历史文化名人——“茶仙”卢仝悠然品茶的场景。苗建武告诉记者,制作《卢仝品茶图》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济源文化。

  苗建武说:“我希望通过传统泥塑的艺术魅力,将济源的愚公移山精神和历史文化准确生动地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泥塑艺术作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向世界展现济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收徒弟传承苗氏泥塑的手工技艺

  大千世界,无泥不塑。近30年间,苗建武塑造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和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动物。多年的积累与沉淀让苗建武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泥塑作品在追求严格比例结构的同时,还运用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殊的雕刻绘画技法,将作品雕琢得细致入微,绘制得栩栩如生,达到了令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

  “我的作品以人物为主,而塑造人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传神。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开始我会去临摹一些画像,后来我开始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形形色色的人的不同的神态,然后想像我创作的人物的神态是什么样的。”苗建武说。经过30年的历练,苗建武的泥塑技艺一点点精进。为了让苗氏泥塑传承下去,苗建武26岁就开始收徒。“除了济源本地的,外地的徒弟我也收。我的徒弟中还有一个是山西的。”苗建武说,他收的徒弟有很多,可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现在能独立完成泥塑作品的徒弟有4个,刘建红是其中之一。刘建红家住克井镇中樊村,跟着苗建武学泥塑已经有15个年头了。在刘建红眼里,苗建武是师父、是同事、是朋友,更是亲人。“师父是因为我太调皮不好好上学才收我做徒弟的。刚开始,我对泥塑不太感兴趣。后来在师父点点滴滴的教导中,我慢慢感受到了泥塑的魅力,并喜欢上了泥塑。”刘建红说。

  苗建武是严师,对徒弟们很严格。哪怕是他们犯一点小错,苗建武也会严厉批评,为的是不让他们再犯同类错误。“是师父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有了一技之长。”刘建红说,他经常跟着苗建武一块出去给寺庙做大型的泥塑。在工作的过程中,苗建武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刘建红答疑解惑,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

  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化不断升温,苗氏泥塑也成为焦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苗氏泥塑这一民间艺术也倍加重视,不断对苗氏泥塑进行保护和挖掘。2017年,苗氏泥塑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其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希望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我希望苗氏泥塑能够传承下去,让苗氏泥塑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苗建武说,泥塑,传承下去更重要。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