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匠人
李红保:痴迷錾刻 不改匠心
发布时间:2018-03-21 | 来源:济源网

 

李红保

  文/见习记者 李珊珊 图/本报记者 程子明 

  “叮…当…叮…当…”位于北海街道的某企业家属院的一个普通房间里,李红保正专心致志地敲打一把银色壶坯。桌子上摆放的一件件雕刻着精美图案的金属器具似乎与这个普通的房间有些格格不入。面临很多传统手工技艺被工业化、机器化所取代的困境,李红保试图以孤寂的身影,用锤子钉子当“画笔”,对錾刻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

  千锤凝聚錾刻工艺

  李红保的家只有两室,没什么值钱的家当。但那些四处堆放的錾刻作品,却被他视为珍宝。“錾刻,是在金、银、铜等金属上,用铁质錾头刻凿出图案的手工技艺。”李红保告诉记者,錾刻的第一步是“开錾”,即制作錾子。錾子是錾刻师在金属板料上操作用的工具,形似大小不等的长钉,一端用以敲击,另一端在锤子的作用力下在金属板上刻出各种形状。在李红保的家里,大大小小的錾子有几十个,都是用钢钉加工而成。有的钢钉前端被打磨成了尖的,有的被锻成了凹陷进去的很小的圆圈,可以錾刻点和圆。刻线条的则是只有几毫米宽的一字型的錾刻刀。李红保把这些錾子整整齐齐地放在女儿的旧文具盒里,用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李红保每打造一件作品,都要经过多道工序,要制坯、打片、裁剪钣金、焊接,还要用锤子进行上万次的敲打,使金属表面有连贯性的线条与纹饰,最后再进行抛光、清洗、加工。李红保选用的铜、锡、不锈钢等錾刻材料,多是从废品回收站购买的。很早以前,他就用这些看似不值钱的金属做了不锈钢的镯子、指环、钥匙扣、锅铲、核桃夹子等。在李红保眼中,那些金属就像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刚柔并济,韧劲十足。而錾刻这种技艺就是为它们量身定做的。所谓“錾无锋”而“刻有锋”,前者大片圆润,后者深狭精细。只有像李红保这样的手艺人才知道,唯有金属的韧,才能同时领受錾与刻的琢磨,从而展露出独一无二的魅力。

  李红保对金属的錾刻,也是他对人生的錾刻。在一锤一打间,李红保的技艺慢慢精进,他对这项技艺也更加热爱了。一开始,李红保用錾子在金属上仔细雕刻线条。不久,整幅画的轮廓已基本呈现。但真正能化平面为立体的重头戏,是接下来的錾活。“錾刻最讲究的是细节。如果一不小心錾过头了,能补救还好,否则整个工艺就白费了。”李红保告诉记者,在每次錾刻一件作品之前,他都会在材料上用铅笔画出图案,然后再根据图案一点一点雕刻。

  看着平整的板材随着一次次敲击一点点朝下凹陷,层次丰富、落差鲜明的块面鼓胀开来,呼之欲出,李红保心里充满了期待。羽毛、花草等分布着紧密纤细的线条的部位,则需要用錾刻刀一道道地雕刻出来。李红保挥捶走錾,一幅幅金属上的山水画、花鸟画渐渐成形,纹路一丝丝地在錾下呈现,如同真的一般。

  精雕细琢打磨精品

  李红保只是一个普通的机修工人,但他对錾刻技艺的热爱却持续了三十年。李红保老家在封丘,他的爷爷是一位老银匠。每当爷爷在作坊里做银器的时候,他都会在旁边看。听着敲打银器发出的叮叮当当声,李红保觉得十分悦耳。最后,一个个做工精细、造型精美的银耳环、银手镯、银簪子像变戏法一样呈现出来,李红保惊喜不已,拿着做好的银器,爱不释手。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师承爷爷的李红保早已从懵懂少年变成了中年汉子。岁月的历练让李红保成了一位技艺精良的錾刻手艺人。三十年间,利用业余时间,李红保用不锈钢、铜、锡等金属做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近百件。说到最令他骄傲的作品,当属《青龙偃月刀》了。

  2009年,李红保做了一把青龙偃月刀,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那把青龙偃月刀用的是不锈钢材质。我先在刀身上錾刻了一条虎虎生风的戏珠螭龙,然后刻上山水画,营造一种意境。”李红保说,刀身刻好后,开始做刀镡,上面也錾刻了花纹。接下来,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竟在一米多长的刀把上錾刻了九条龙。它们盘踞在上面,形态各异,非常传神。

  在做这把刀时,李红保怕在家里錾刻影响邻居休息,便每天下了夜班到公园里刻,一待就是一天,直到天黑才想起回家。“最早的一天,我凌晨五点就去了,晚上七点才回。”李红保想起那段时光,虽然很累但是很满足。

  《青龙偃月刀》难的是工作量大,而另一件令李红保得意的作品《玉壶春瓶》难的则是工艺。从一块块普普通通的锡到一个完整的瓶,中间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他把整个瓶分为十七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事先錾刻好图案再焊接。焊接之后如果图案对不上,就需要再进行錾刻修饰。“这个瓶最难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对接,还要边焊边刻。有的部分要刻好之后才能焊。”李红保说,锡的材质比较软,如果先弄好坯再刻,很容易刻坏。先刻再焊的方法是李红保经过多次设计、试验之后总结出来的。“做之前,我会静下心好好思考一下,然后想出来几套方案。办法A不行就试一下办法B,就这样慢慢地摸索出来了。”李红保说。《玉壶春瓶》每一个部分的制作都要耗费三天时间。如果不小心弄坏了,三天时间都付之东流。所以在尝试新的方法之前,李红保会花上一点时间仔仔细细地思考。

  錾刻是一门少有人知的技艺。 结婚前,妻子李玉芳甚至不知道李红保会錾刻手艺。后来,她才知道丈夫对錾刻情有独钟。“她刚知道我喜欢錾刻的时候,特别不理解,总觉得我在做一些浪费时间的事情。后来时间长了,她看到我的作品之后也就理解了,现在很支持我。”李红保说。

  创新古法渴望传承

  錾刻不仅讲究刻,更是对综合技艺的考验。“錾刻首先要有绘画功底,要先会画,才会刻。”李红保为了做好錾刻,研究了绘画、书法、玉雕、陶瓷工艺等跟錾刻有关的艺术。李红保认为,艺术都有相通性,研究了一门艺术,必定对另一门艺术有所帮助。

  李红保对出土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上面的纹饰十分痴迷,通过各种方法收集那些图案。为了学习和掌握錾刻图案,多年前,他甚至花一个月工资买了几套有关中国青铜器鉴赏的书籍。在书中,他找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图案,便试着在大大小小的铜片、锡片上面练习。长此以往,他的錾刻技艺越发纯熟,作品上的图案更加漂亮、逼真。

  近些年,他越来越擅长花鸟鱼虫、龙凤等纹饰的錾刻。结婚时,他曾送给妻子一对锅铲,一个上面錾刻了5只蝙蝠,另一个是两只鸟儿栖息在枝头,寓意非常美好,妻子也很喜欢。他精心制作的一对不锈钢镯子,也被妻子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在桌上放的众多器件中,记者被两个一模一样的小罐罐所吸引。李红保说,那个罐罐是牙签盒。为了将两个牙签盒做得一模一样,李红保双管齐下,两个一起刻。“这两件作品我还是很满意的。从外观上看,图案几乎一模一样。”仔细看,无论是鲤鱼的图案还是莲花的图案,都表达了美好的寓意,彰显了錾刻艺人的匠心传承。

  现在,李红保每錾刻一件作品,除了使用传统工艺手法,还会想方设法融入一些新的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一些创新。“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新的方法技艺会比传统的更为简便,效果更好。比如錾子,爷爷留给我的特别笨重,也不方便携带。于是,我就做了一些改进,做出了更小巧的錾子,不仅带出去省力,錾刻出来的花纹效果也更好。”李红保说。

  近几年,李红保经常参加市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活动。他越来越觉得,一定要努力做好每一件錾刻作品,等将来有一定的积累之后,办一个展览,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技艺。“錾刻技艺是需要弘扬的传统技艺。了解这门技艺的人很少,会錾刻的手艺人更少。如果不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若干年以后,它可能就会消失。”李红保说。

  但是,现如今,很少有人学錾刻技艺。“一部分人不愿意学的原因是没兴趣、没天赋,还有一部分人觉得錾刻不能当饭吃,一听说挣不了什么钱就不愿意学了。如果有人想要学习錾刻,只要是真正热爱这个行当,我会毫无保留去教。传承錾刻技艺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李红保说,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转变观念,真正喜欢上錾刻,喜欢上这门艺术。

  传承錾刻技艺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

  ——李红保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