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匠人
王天才:刀藏巧思砚生花
发布时间:2018-01-24 | 来源:济源网

 

  简易的木制工作台,自制的刻刀,把旧衣服当作工作服,在寂寞的灯光下,凝神、注目,用一双粗糙的大手,创造出叹为天工的砚雕作品……当王天才的名字与砚台结合起来时,他的一生便被镌刻进传承中国天坛砚的历史进程中。为此,他殚精竭虑,从未停歇。

  天坛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据我市梨林镇汉墓考古发现推算,天坛砚早在东汉时期已有制作,唐开元年间开始批量生产,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天坛砚石藏于太行山脉王屋山断层岩石深处,已发现开采的砚坑有盘谷坑、天坛坑、砚山坑、黄龙凹等多处,开掘采用的砚石有30余种,上乘的如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猪肝红、柳芽黄、豆青、金线玉带等。子母石、三彩石、瓜籽石比较少见,被视为珍品。

  据清谢慎修《谢氏砚考》记载:“盘谷,即李愿隐居处,产石可为砚,亦具蕉叶、青花玉带、金线状,可与新坑端石混……”所以,天坛砚又称“盘谷砚”“盘砚”等。宋代苏轼曾称赞天坛砚:“石自天坛产出,松烟磨去生香,虽然质朴古雅,却能细腻风光。”

  1972年以前,王天才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与刻砚联系在一起。

  1945年,王天才出生于今玉泉街道王庄居委会。上小学时,他因喜欢老师写的字而喜欢上了美术课。上初中时,他成为学校的美术小组组长,负责板报宣传工作,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誉。高中毕业后,王天才多次参与展览布置事宜,后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当时我教的是小学,课程是语文、数学等。但课余我还是无端由地喜欢画画。”王天才说。

  “在画画方面,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王天才说,“那位老师是著名画家赵望云的学生,和著名画家黄胄是同学。他就是当时的县文化馆馆长安民,后来成为工艺美术厂总设计师。”

  当时,安民在五七干校(位于今玉泉街道堽头居委会)劳动,那里离王天才任教的学校不远,王天才便三天两头往他那里跑,向他学习绘画,增长知识。

  1972年,天坛砚恢复生产。在当时的二轻局局长张英秀及安民的力荐下,王天才被调入工艺美术厂,成为建厂初期最早成立的四人小组成员之一。除了王天才,还有堽头的张许成,西许的牛明初、牛乐仁。他们四人作为技术骨干,从事天坛砚的设计制作工作。“牛明初和牛乐仁所在的西许村有雕砚台的传统。在技术方面他们是老师,我和张许成是那年才开始接触砚台制作的。”王天才回忆。

  从无到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王天才等人雕刻的砚台样品在1973年的广交会上一炮打响。“由于市场效益可观,车间得到进一步扩大,人员得到进一步扩充,济源天坛砚重新焕发了生机。”王天才自豪地说。

  砚之优劣取决于材质、雕工、总体设计和文化内涵。王天才深知材质的重要性。“选材要上乘,质地坚密,温润腻滑,发墨宜毫,品色、纹理丰富多彩,纯正精美。”王天才对记者说。

  为了获得上乘的石材,王天才经常和同事们到盘谷寺、五龙口等地开采石料。翻石头时磕磕碰碰,受伤是常有的事。

  找到心仪的石材后,王天才往往并不急于雕刻,而是静下心花费数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反复观赏、推敲后,才动手雕刻。

  工艺与价值同等重要。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王天才等人并没有刻意追求市场效益。尤其是王天才,他更为追求天坛砚的艺术层面。“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砚台的收藏价值大于其实用价值,但我认为其实用价值应该被放在第一位。”王天才说。因此,他不主张把砚台做太大、太花,更不主张过分强调工艺,认为那样会缺失文化艺韵。在他眼里,砚雕是一门综合艺术,集文学、美学、史学、典故、书法、绘画、金石、印刻、设计、构图、造型、雕刻为一体。“只有注重学习,提高艺术造诣,才能使砚台造型完美,主题突出,实现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的完美融合;富有文化内涵,既体现传统文化之精髓,又富有时代感。”王天才如是说。为此,他还总结了砚台优劣评判标准,并形成文字。

  因建设东湖,昔日的王庄居委会被拆迁,王天才和老伴如今住在新建的王庄社区的电梯楼房里。在王天才的家里,记者看到客厅里放着一张实木桌子。这张桌子下面暗藏着四张小靠椅。王天才见记者好奇,便介绍说:“这张桌子是我自己制作的。现在看是长方形的茶几,一拉开就变成了正方形的餐桌。”他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示范。为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艺术素养,王天才可谓涉猎广泛。“最重要的是要有心。其实,身边随处都是艺术。”王天才说。拆迁时,他见家里一个腌咸菜的瓷瓮没有破损,就没扔掉,在它下面做了一个根艺架子,将一棵树的枝杈巧妙利用起来,做成了一个迎客松的盆景。王天才工作室的桌子上,放着几块他还没构思好的石头和书画用品,墙上悬挂着几幅画,除了画友的,还有他自己的习作。记者看到其中一幅画的是几只虾,形态各异,活灵活现,颇有齐白石画作的风韵。

  “技术需要磨练,艺术则需要修行。”王天才说。王天才的刻砚技艺大家有目共睹,但他更注重砚台的文化内涵。王天才收藏了一款端砚,小巧精致,没有刻意的雕琢,周边保持了天然的石质纹理。王天才很赞同这样一句话:过多雕琢是艺术审美的倒退。他把这一观点体现在砚雕作品中。“以工代艺是错误的行径。”王天才说。在技术方面,王天才是谦虚谨慎的。他在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同时,十分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已近暮年的他,十分想把刻砚技艺形成文字传承下来。在他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一本手稿,上面写的全是他总结的刻砚经验。“我准备出一本书,书名就叫‘砚边夜话’。”王天才说。一问书名的来由,他自谦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敢以“工艺大师”自称,刻砚经验权当夜话,仅供后来人参考。其实,刻砚40余年来,王天才获得荣誉无数,其砚雕作品先后获得“百花奖”“天马奖”“冰熊杯奖”等殊荣。1989年,王天才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师的专业职称;1996年,他被河南省工艺美术大赛组委会评为工艺美术家;2004年,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他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15年,他被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评为高级工艺师;2017年,他被河南省轻工业行业协会评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理念的传承。40余年来,王天才丝毫不吝啬自己掌握的刻砚技艺,全部传给下一代。他为工艺美术厂培养出不少技术人才,其中不乏优秀者——李喜连、李金平、高跟栓、张天水、王复生等。他们成为工艺美术厂的技术骨干,有的还创办了砚雕工艺厂,为中国天坛砚的规模发展作出了贡献。

  王天才有三个子女,王复生是他的大儿子。只有王复生继承了父业,现在仍坚持刻砚。“在我小的时候,父亲雕刻砚台,我就在旁边看,有时也跟着模仿,手里拿着锤子、凿子乱敲一阵。渐渐地,自己也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王复生说。刻砚不仅是一项技术活,还是体力活。采石辛苦,分石、刻砚粉尘很多,处理不好还容易得粉尘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轻人容易浮躁,静不下来,也坐不住,不愿从事这一行。所以干这一行的必须爱上这一行,才能坚持下去。”王天才隐隐有一种担忧。值得庆幸的是,王复生同王天才一样,深深地爱着刻砚这一行。他的砚雕作品多次获奖,颇受业界好评。2017年,在喜迎十九大惠龙杯济源市第三届民间艺术展中,王复生的砚雕作品“圭砚”获得金奖;同年,在第18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王复生的砚雕作品“一树金”获得精品三等奖。

  王天才的砚雕作品“盘谷盛景”被评为全国工艺品大赛银奖。该作品已被收藏家收藏,记者只能通过照片来一睹它的风采。该作品奇在盘谷寺殿宇的屋脊与太行山的山顶是天然的金色,仿佛阳光照射,神圣静谧。这得益于王天才的巧夺天工。他利用石材的颜色精雕细琢后,才有了这样的效果。

  “王老师还有一个作品是‘前程似锦砚’,形为金蟾驮钱,金蟾的头与铜钱的颜色均为天然的金色,浑然天成。”王天才的学生李喜连向记者介绍,并向记者展示了她雕的一款砚,其石质精美细腻,造型自然天成,深得老师精髓。

  “……然而对天坛砚希望之高,心之火热,则是真的,望有心人能从中获得一点点好处。这是我的初心。”这是王天才《砚边夜话》里的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一个人的艺术作品风格,是其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思想情感、品格操守,包括天赋禀性等因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自然体现。因此,称王天才的砚雕作品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不为过。

  内心如砚 质之坚润

  外练技艺 内修文化

  延续遗存 担承责任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