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原镇刘下沟:走好脱贫三步棋 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7-08-03 | 来源:济源网

  邵原镇刘下沟村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辖4个自然村9个居民组,有257户1055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58人。2014年,该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这些贫困户现在生活怎么样?带着疑问,7月26日至28日,记者一行4人来到该村,进行为期3天的蹲点采访。

  争取项目解民忧

  7月26日,在绵绵细雨中,记者一行乘车前往邵原。

  下午雨停后,在市民政局驻村第一书记李文中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沿着村道前行,只见村道旁堆满了砂石,一台挖掘机正在作业。正在施工现场指挥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小法介绍,他们正在拓宽村道。村道有900米长,原来是4米宽,农忙时连会车都困难。现在,帮扶单位为村里争取了32万元扶贫项目资金,他们准备将道路拓宽到4.5米。说话间,村委会主任翟小文开车从这儿经过。他告诉记者,帮扶单位做的可不止这一件事。以前,村里的田间道路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走,是帮扶单位帮助他们争取土地平整配套项目资金54万元,完成了2.83公里的田间道路硬化。

  走着,看着,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记者一行站在田间道路上,放眼望去,夕阳下的村庄、庄稼、牛羊……一幅乡村美景展现在眼前。“快来看,试水了……”循声望去,只见一股清水缓缓流进旁边的玉米地里。这是利用土地平整配套项目资金建设的最后一眼机井。刘小法说:“我们利用土地平整配套项目资金,平整了730亩土地,硬化了田间道路,建设了5座蓄水池和6眼机井,使村民彻底告别了‘望天收’的历史。”

  匆匆吃过晚饭,记者一行就到村里四处闲逛,想实地感受一下乡村的夜晚,也想和村民聊一聊。闲聊中,村民崔小毛说,以前村中间横着一条沟,村民们出行困难,更别说聚到一起闲聊。第一书记来了之后,为村里调运2.5万余立方米土石,修建了百余米堤坝,村民往来才方便了。“我们已争取到福彩资金29万元,为村里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改善村里的文化娱乐条件。”李文中接过话茬儿说。

  因户施策保生计

  7月27日清晨,大雾笼罩着整个村庄。记者一行跟着李文中来到贫困户路文明家。

  路文明一家5口人,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年前年仅8岁的儿子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这让本来还过得去的家一下子陷入了困顿之中。

  “今年,大女儿刚考上大学,李书记正在帮她申请助学金。现在,儿子的病情稳定下来了,李书记正在帮忙申请困境儿童资助。这让我们对未来生活又充满了希望。”路文明说。

  “老人跌得不要紧吧?去拍片没?”一走进贫困户张小风家,李文中就上前询问。“拍过了,没事。静养几天就好了。谢谢你的牵挂。”张小风的儿媳李喜凤话语中充满感激。

  李喜凤告诉记者,她的丈夫不在了,3个儿子成家后,纷纷外出打工。她和90岁的婆婆住在小儿子家,生活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文中协调村里为张小风申请了低保救助。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李喜凤家的房子周围,种着黄瓜、茄子、番茄,藤蔓下几只散养的鸡在觅食。李喜凤说:“丈夫不在了,但为了老人和孩子,我也得坚强,能干一点干一点,不能全靠政府救济。”

  李文中告诉记者:“我们将符合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不落一户。”

  晚饭后,记者来到村委会时,看到李文中正在记笔记。翻开他的笔记本,记者发现,记录的都是一些与群众相关的事。他说,只有了解群众干什么、想什么,才能与他们和谐相处。他每天出去都带着本和笔,随时记下群众反映的问题,晚上回来再归纳整理,逐件协调解决。为此,他常常工作到很晚才休息。

  发展产业促增收

  “我先去地了,趁凉快……”7月28日天刚亮,贫困户翟小军就去棉花地打农药,妻子在家忙着烧火做饭。

  前些年的翟小军可没有这么勤快,连他自己都说那简直是个无所事事的懒汉。“我们家4口人。妻子心肌缺血,不能干重活;大儿子初中毕业进城打工,一个月1000多元;小儿子正在上学。一家人生活困难,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翟小军说,他也一直有脱贫的想法,但是没有行动,得过且过。

  自从驻村第一书记来了之后,翟小军有了努力方向。“去年,李书记引导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我就种了2亩棉花和1亩小辣椒,决心打一场翻身仗。农闲时节,我还就近打零工,每天收入120元左右,一家人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了。”

  “我现在觉得很充实,每天都有期待。”翟小军充满信心地说,“政府给了我们很多脱贫的帮助和机会,不能再浪费了。”

  站在村头的高坡上,只见向日葵开得正艳,山核桃挂满枝头,小辣椒长势喜人……李文中指着眼前的景象说:“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我们计划对村里的小水库进行清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为村民打造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目前,我们已争取到‘3+1’项目资金70万元,汛期过后立即动工。我们鼓励村民发展林果产业和蔬菜制种产业,在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引导他们走上乡村游发展之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