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之三脱贫攻坚的济源之路
发布时间:2019-06-11 | 来源:济源网

  七沟八梁九面坡,土层薄来料礓多。千百年来,太行、王屋二山制约着济源的发展。

  “济源要翻番,必须抓住山”。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济源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连续多年开展大规模小流域治理,大力推进高山水利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先后实现“村村通”“组组通”。

  但是,受自然条件制约,在2014年开展的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全市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5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092户、7107人。

  “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啃下硬骨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济源干部群众把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以愚公移山的韧劲和拼劝,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精准扶贫,靶向治疗,打出扶贫组合拳,坚决啃下硬骨头

  “过去说人闲地不闲,现在是地不闲人更不闲。”6月10日正午时分,王屋镇柏木凹村的侯随会还在地边翻晒菜籽,他的妻子李栾则忙着移栽西红柿苗。

  曾经一穷二白的侯随会,靠蔬菜制种脱了贫,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济源把产业扶贫作为移除贫困之山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培育蔬菜制种、乡村旅游、林果、烟叶、养殖等产业扶贫基地,探索“旅游+”“电商+”“合作社+”等产业扶贫模式,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俗话说,一张方子不可能包治百病。济源的做法是:精准号脉,对症下药,一户一方,靶向治疗,对2000余户贫困户分别给予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技能培训、政策兜底等帮扶政策,确保脱贫效果。

  端午节期间,王屋镇林山村王国庆的农家乐生意火爆。“黄焖肉、山鸡蛋、炖土鸡、山野菜,都是农家特色。”王国庆憨厚地笑着,招呼大家。客人们不知道,这位“掌勺人”曾经是贫困户。

  2015年,随着济源全域旅游风生水起,王国庆参加了有关部门举办的农家乐经营技能培训班,回来就办起了农家乐。不到一年时间,王国庆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输血一时,造血一世。济源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先后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技能培训,确保所有贫困户都有一技之长。

  “燕昭平要扩大养羊规模,需要贷款。李玉芳下肢残疾,得想办法找一份适合她的工作。翟安财的10亩果园如果承包出去,可以增加收入……”

  这是市纪委驻王屋镇桃花洞村第一书记胡爱国的驻村日记。2015年一入村,他就与镇、村干部一道,将每个贫困户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如今,燕昭平利用扶贫小额贷款扩大养羊规模,存栏30余只;李玉芳被介绍到富士康产业园就业,生活有了保障;翟安财在果园里进行五角枫育苗和香菇种植。

  精准扶贫,靶向治疗,让全市贫困户都有了适合自己的脱贫方案。到2018年年底,济源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710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未脱贫人口仅剩528人,贫困发生率低至0.13%,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阶段性目标。

  只有大干,才能大变,要学愚公加油干,不做智叟尚空谈

  昔日,老愚公为了打开通往外界的道路,带领子孙挖山不止;今朝,在党的政策扶持下,新愚公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王屋镇原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侯小军就是一位典型代表。

  早些年,侯小军既种地又养羊,还要伺候多病的妻子和残疾的儿子,照顾智力残疾的妻姐一家三口。他想脱贫,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7年,侯小军被安排为林场季节性护林员,有了稳定收入。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支持和帮扶单位帮助下,一家人住上了新房。为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他搞养殖、栽双季槐、种小辣椒,干起活来没日没夜。第二年,侯小军脱贫了。

  脱贫后,他又无偿给贫困群众提供养殖技术,带动3户贫困户靠养羊脱了贫。2018年,侯小军当选为原庄村监委委员,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村干部的“三级跳”。

  “扶贫关键在于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让贫困群众想干、愿干、主动干。”市扶贫办副主任成富营说。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济源通过媒体宣传、社会动员、文化扶贫、典型选树,把工作做深、做实,做到贫困群众心窝里。如今,“扶贫政策好,咱要加油干”已成为贫困群众的共识。

  王屋镇桃花洞村的翟道贵,老伴重病去世,儿子远走他乡,家中唯一的土房几近坍塌,几亩薄田仅能维持生计。

  2016年,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老翟建起了新房,村里又给他安排了一个保洁员公益岗位,教育、医疗等帮扶政策也解决了他和小孙子的后顾之忧。

  “老愚公能移山,我们新愚公也一定能战胜贫困。”看到了希望,老翟的倔劲上来了。当年,他就流转土地12亩,搞制种,栽经济林,种西红柿、小辣椒。2017年、2018年,他两次递交脱贫申请书,主动要求摘掉贫困户帽子。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大峪镇偏看村的程芳芳,丈夫去世,儿子年幼,但她不等不靠,利用扶贫贷款开起一家艾灸店;王屋镇谭庄村的王宴波因车祸致残,但他身残志坚,与妻子周小娥一起种菜、养猪,空闲时间开着三轮车走村串户收荆耙……

  当愚公不当智叟,要实干不要空谈。广大贫困群众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主体作用,以锲而不舍、挖山不止的拼劲和韧劲,努力“挖掉穷根子、摘掉贫帽子”,一步一步过上了好日子。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踏上全面小康新征程,开启乡村振兴新画卷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后脱贫时代”的济源,一鼓作气,尽锐出战,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工作,开启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大山深处的娲皇谷火了。

  石拱桥、山涧水、土窑洞,现场加工的老粗布、土角角馍、葡萄酒,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红叶节期间,更是车水马龙,人如潮涌。

  娲皇谷的前身是位于深山区的邵原镇双房村石灰沟居民组。曾经,地撂荒了,土房土窑坍塌了,年轻人纷纷“外逃”。

  2015年,济源相关部门赴新乡招商。灵活的招商机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让祖籍邵原的王小虎怦然心动。考察中,他将目光锁定在红叶满坡的石灰沟。

  几年过去,石灰沟脱胎换骨,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式乡村旅游度假区。

  梧桐引凤凰,叶子变票子。旅游发展起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作为村里的原住民,他们成了“人民公社”的一员,按时上下班,月月领工资,年底有分红,收入一点不比在市区打工的人少。

  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到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推进人才下乡、资本下乡、文化下乡,济源农村新一轮发展大潮风生水起。

  代立红,下冶镇大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6年,他返乡创业,利用家乡漫山遍野的优质野生艾草资源,开发艾草制品,半年时间销售额达12万元。现在,大岭村共有4家农民合作社,一半以上的农户从事与艾草相关的工作。

  王小虎、代立红、王石柱、冯艳青……越来越多的“能人”上演“凤还巢”,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乡村振兴路上的人才引领。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济源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指出,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组织保证。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新时代的愚公儿女下定决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玉川大地书写最美画卷。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