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中共济源市委 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最佳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8-04-23 | 来源: |点击量:

  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努力把济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成审批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活力最强、办事成本最低、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佳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有关精神和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指示精神,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为抓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全国营商环境示范市。

  ——加快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坚持便民利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转变职能与优化环境相结合,推动政府管理真正转向“宽进严管”,提高运行效率,提升行政效能。

  ——构建规则体系,保障合法权益。坚持对标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保障合法权益,促进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

  ——解决重点问题,形成示范效应。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压缩办理时间、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硬性指标,在企业开办、施工许可、获得信贷等重点领域尽快突破,形成整体示范效应。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集约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

  1.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整合优化审批服务机构和职责,组建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行政审批权,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搭建“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让企业和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

  2.推进审批运行标准化。运用系统思维和标准化原理,再造审批流程,建立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实行网上监测、痕迹管理,实现操作规程标准化,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实现申请人和审批人员“零接触”。深化“减证便民”行动,消除审批服务中的模糊条款,实行容缺办理、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实时问责,实现审批服务规范有序、极简极速。

  3.推动中介服务规范化。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服务规范、诚信高效”的中介管理平台,搭建网上“中介超市”,强化中介服务监管,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防止中介服务行政化、趋利化,鼓励和支持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驻“市民之家”中介服务平台,为申请人提供“一站式”中介服务。

  (二)创造更加便利的投资服务环境

  4.实现企业投资可预期。建立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对除涉及国家安全、环境保护、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试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对开发区使用自有土地扩大建设规模的“零用地”技术改造等国家鼓励类企业投资项目试行“不再审批”。建立企业开办绿色通道,将新设立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刻制公章、开立银行账户、办理涉税事项压缩至3个工作日。优化不动产登记程序,将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压缩至5个工作日。建立“并联审批、预约代办、多评合一、多图联审”机制,通过一个窗口受理,一体评审论证,5个工作日完成图审,将非重大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发放施工许可证的办理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

  5.推动企业运行低成本。进一步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清理取缔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收费项目,清理取消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快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主管部门脱钩,切断利益关联,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将政府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活动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逐步实现涉企培训考试和强制性检验检测“不再收费”。在开发区推行“区域评价”,取代规划内每个项目独立的重复评价。提高生产要素保障能力,落实企业用水、用电、用气各类优惠政策,压缩办理时限,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健全完善企业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奖补力度,降低企业人工成本。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实行窗口办理,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的有关政策,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6.推行投资项目代办制。组建专业化代办队伍,为企业提供接洽、联系、申请、办结等全流程、精准化“专家+管家”服务,对投资建设项目实行提前介入、超前辅导、全程代办,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投资创业环境。

  7.构建合法权益保障网。建立投诉举报机制,拓宽意见诉求反映渠道,及时受理、查处损害营商环境的投诉举报,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深化扫黑除恶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借征地、拆迁、补偿向投资者索要钱物、强揽工程、强行供料、阻挠项目进场建设等妨碍企业正常经营、侵害企业正当权益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化平安创建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管理,为市场主体提供安全、安定、安心的经商环境。

  8.强化人文环境吸附力。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企业的重要社会贡献,培育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制定政商交往规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升文化品位和文明素养。深挖“愚公移山”文化根源与底蕴,打造人文招商新品牌。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服务机制

  9.推行市场准入便利化。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持“非禁即入、非限即可”,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新生市场主体更加快捷便利地进入市场。凡是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未明确禁止的,一律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影响民间资本公平进入和竞争的各种障碍,一律予以清除。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使外商企业快捷进入市场。

  10.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逐步取消企业名称核准,全面开放企业名称库。实行“告知承诺”制度,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加快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实现企业退市便利化。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合并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后置许可。简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程序,推行“一企一证”。实施外商投资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二合一”改革,实现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化。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解决企业“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对生产类企业,实行“证照联办”“多证合一”,最大限度压缩办证手续和时间。对经营类、流通类企业,实行“先照后证”,实现营业执照“管开业”。全面推行电子化登记,推动企业登记“零上门”。

  11.推动企业融资便利化。强化创业就业政策扶持,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落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财税政策。落实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展降低企业信贷成本专项行动,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创新企业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建立公平公正的监管服务机制

  12.构建依法行政新机制。依据权责清单细化审批、监管责任,构建权责清晰的规则体系,建立依据权责清单追责机制。开展提升公职人员素养、促进依法行政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依法行政长效监督考评机制。建立审批、监管数据链,全面实行在线监管,实现审批、执法全程留痕,可追溯、可评价。

  13.构建信用监管大平台。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和“信用济源”网站,整合归集企业注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用评价等信息,全面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建立部门“随机联查”制度,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积极推进综合监管。推行企业信用承诺制度,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实行失信守信黑红名单管理,形成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创业。

  14.构建综合执法新体系。整合城市管理执法职能,组建城市综合执法局,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市场管理职能,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实行“专业队伍管市场”。搭建“1+1+X”综合监管体系(1个数字化管理指挥平台、1支城管执法队伍和X个行政管理部门),全面实行“综合检查+专业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沉,构建“大基层”综合监管格局。

  (五)优化“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体系

  15.实现线上线下一次办。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搭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受审分离。加快推进实体办事大厅与网上办事大厅深度融合,加快 “四个平台一张网”(综治工作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和政务服务网)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审批服务扁平化、便捷化、智能化,实现线上线下一次受理、一次办妥。

  16.实现权力事项网上办。按照“整合是原则、孤网是例外”的要求,加快整合各类网上审批系统,加快推动审批服务全流程数字化运作,全面推进行政权力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平台之外无审批”。

  17.实现跨层事项就近办。以更快更好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为导向,通过事权下放、服务下沉、网上运转推动审批关口前移,利用银行、邮政等网点推动服务端口前移,推行“基层受理+网上审批+送件上门”便民服务,变“群众上下来回跑”为“数据网上来回跑”,实现跨层级审批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全域通办。

  18.实现服务事项掌上办。加快推进“互联网+便民服务”,深化济源政务服务APP和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推动量大面广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移动终端“掌上办”,打造“最多跑一次”济源政务服务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市委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常务副市长、市委秘书长任副组长的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改革办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秘书长兼任,具体负责打造最佳营商环境的统筹谋划、协调指导和综合考评工作。建立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抓、相关职能部门落实、监察督查部门督办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强化一体推行。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采取“1+X”模式集成推进(实施意见加多项配套改革措施)。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认真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并积极推进改革落实。市审改办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尽快研究制订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指标,指导相关部门协同推进配套改革。

  (三)强化督查评估。将营商环境改革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评体系,与“放管服”改革考核一并统筹,增加考核权重和分值。建立日常督查、专业评估、企业评价与绩效考评“四位一体”的营商环境督查评价机制。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要制订专项督查方案,定期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市审改办要会同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对全市营商环境进行一次专业评估,每半年组织一次企业“用户体验”活动,并及时通报评价结果。市监察委要建立问责机制,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影响和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

  (四)形成浓厚氛围。各单位各部门要深入发动群众共同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效果评价。市委宣传部要制订宣传计划,组织在《济源日报》、济源电视台开设营商环境专题专栏,通过各种主流新闻媒体,及时宣传先进做法、先进典型和工作成效,形成全社会共育共建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主办: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济源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联系方式:0391-6633495        地址:济源市市民之家1号楼